前 言
文化资源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的前沿学科。文化资源既具有资源的一般属性,也具有文化的特殊性:其一,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资源比一般的物质资源更为丰富。自然资源的性质是由其物质构成和功用决定的,文化资源的性质则由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结合方式决定,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性质差异比较大,带来文化资源管理上的复杂性。其二,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为文化资源价值的多重性。文化资源既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也包括当代文化IP,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多重性,对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必然面临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其三,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问题,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更多文化、法律方面的限制。
文化资源既是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基础禀赋条件,也是文化艺术交流、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要素对社会与经济的作用日益彰显,对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但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文化战略和国家文化安全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化资源学”也应当是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或文化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在把握文化资源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能够从理论上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把文化资源学价值形成和价值转化的基本原理讲清楚。
当前,关于文化资源的研究多分散在对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文化产业、旅游资源等不同领域,尚缺乏概括性、一般性的理论建构。本书试图从精神产品性质和文化资源价值创造与转化的角度,建立文化资源学的基础理论。本书的写作建立在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文化遗产学”“文化资源学”等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基础上。2014年,我就开始与南京艺术学院王媛老师、江苏开放大学章玳老师等合作开展“文化资源学”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编撰工作。我先后与王媛老师合著了《文化遗产学》,与章玳等老师一起编著了《文化资源学》。前者着重对文化遗产类资源进行专门研究和梳理,后者是对文化资源有关教学研究材料的初步整理。
本次写作是由我和王媛老师将这几年的研究、教学所得进行总结提炼而成,写作期间与河北经贸大学杜瑾惠老师做了多次交流,受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杜春杰编辑的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本书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对于文化资源学的学术探索不会因为本书的完稿而结束,我们还会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深入调查,不断地丰富文化资源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完善文化资源的研究方法。
王晨
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