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正从过去注重语言技能训练逐渐向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方向发展。所谓具有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社团的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把握,同时具备本国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与世界各国顺利地进行交往,在建立世界命运共同体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要具备以上知识,仅仅依靠语法纠错、完形填空和恢复原文逻辑等常见的课堂语言练习是无法完成的,而是要靠高质量的、具有专业内涵的教材来完成。《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设计、撰写的。本书的历史跨度为晚清72 年(1840—1912)。在这72 年里,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使中国从过去封闭自满、睥睨天下的“天朝大国”,转变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其中经历的痛苦、踌躇与争斗展现出中华民族如何迈出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一步。这种奋发图强与一些睁眼看世界的晚清士大夫紧密相连,他们是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曾国藩、徐寿、李善兰、华蘅芳、容闳、郭嵩焘、严复、王韬、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詹天佑和梁诚。此外,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与西方传教士和外交人员的翻译、办学、媒体以及联络也是息息相关的。本书涉及的晚清西方人士有丁韪良、赫德、蒲安臣、马礼逊、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等。本书探讨的中心议题是: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士大夫为什么用了半个世纪来回应?而我们的邻国日本仅仅花了15 年时间,就开始了明治维新,并很快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本书共分14章。第1 章是全书的背景介绍,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晚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具体涉及三个方面:闭关锁国政策、华夷之辨思想以及鸦片在中英两国的滥用。第2 章讲解中国士大夫如何回应西方文明的冲击。主要围绕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进行讨论,分析两部著作的重要段落和它们在中国和日本的接受状况。第3 章讨论新建的国际事务管理部门——总理衙门的成立和《万国公法》的引入。第4 章讨论同文馆的成立及其遇到的困惑与争论,特别是奕与倭仁有关增加天文算学馆的争论,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第5 章讲解清政府的对外关系,涉及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及外交官蒲安臣。第6 章讨论洋务运动,具体讲解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对中国机器、轮船制造业与军事人才培养的计划与贡献。第7 章讲解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涉及傅兰雅、徐寿、李善兰、华蘅芳等英汉翻译家。第8 章讨论林乐知与中文报纸,具体讲解《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的创办与发行。第9 章讲解西式教育引入中国的情况,具体探讨普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引进。第10 章是关于容闳及其留美幼童计划的产生与流产,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的教育内容与理念。第11 章讨论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和他的译著。第12 章讨论和比较张之洞的《劝学篇》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第13 章讨论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具体分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第14 章是关于梁启超在变法中的思考与行动,具体分析《新民说》和《开明专制论》两部著作。

    目前,国内高校所开同类课程不多,教材也不多见。张星烺于200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化东渐史》,侧重西方传教士向中国引入物质及精神文化的过程,时间跨度大,从元代的马可? 波罗、明代的利玛窦到清末的马礼逊、傅兰雅和林乐知等。但都是简单介绍,没有深入探讨,而且不够系统。全书是由发表于其他印刷品的文字集合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于2010 年由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东西流水终相逢》,收录的大都是为各图书、报纸撰写的前言、后记或议论性散文。内容涉及面较广,从欧洲汉学、传教士汉学到东方学等,可谓面面俱到。熊月之于2011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与本书内容比较接近,但其重点放在西学的传播上。本书采取了不同视角,围绕着晚清士大夫如何应对西方文明而进行论述。通过分析一些重要文本,让学生了解当时左右士大夫思想的主要是什么,以及外界的思想是如何冲破牢笼而进入官僚体制的。只有具备了历史知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才能施展才华,与各国人士平等对话,站在世界角度来讲好中国故事。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视角的新颖,遵循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轨迹,具有系统完整的特点。最突出之处则在于本书用英文写就,在国内尚不多见。本书适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逐渐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具有中国地域特点的文化,更能通过课堂讨论、短文和论文写作来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同事和同行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首先,我要感谢外文系同事日语教师陈爱阳。每当我遇到日本学者的汉语名字时,就请陈老师帮我找出其对应的英文称呼,这占用了陈老师许多的宝贵时间。其次,我要感谢外文系的外教同事John Olbrich, John 听说我在上“西学东渐”这门课,主动借给我一些相关书籍。最后,我要感谢同行Donald S. Lopez Jr. 教授。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向Lopez 教授请教本领域的相关文献,他回到母校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后,给我发来相关文献的书单及几篇论文。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并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主要的文献已列于章节后,由于时间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相关作者海涵,并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

纪康丽

2021 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