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类教材出版得太多,近年来,高校使用教材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适应本科生为继续深造和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需要的理论性教材;二是适应于本科生应用专业实践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需要的实务性教材。适应前者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本书。因为全面、系统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是对经济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本要求,为此,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了经济学基本理论课程后,为了提升全面、系统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需要学习当代经济学各个流派的理论。
本书第一作者胡学勤教授坐“冷板凳”30多年,志趣于写作与教学,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经济和管理类教材和专著9部;作为主要参著者出版教材和专著4部。其中有的还被评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及重点教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经济类和管理类的16门课程,其中1993年到1998年为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经济学讲座”,1999年开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和“当代经济学思潮”课程,对此课程的教学研究已有20多年了,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近些年来发表了相关研究CSSCI学术论文27篇。在讲授“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经济学思潮”课程过程中笔者拜读了(排名不分先后)罗志如、厉以宁、胡代光、丁冰、吴易风和他组织国内著名学者编写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高鸿业、王健、王志伟、卢现祥、方福前、蒋自强、廖运凤、赵峰、刘涤源、杨培雷、傅殷才、杨德明、吴宇晖、耿作石、顾钰民、缪一德、姚开建、胡希宁等著名经济学家或知名学者出版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凯恩斯主义学派》《新保守主义》《经济学说史》等相关著作,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在此笔者特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经济学没有继承、综合、批判、创新,就没有发展,本书按照继承、综合、批判、创新原则进行写作,有如下特点。
(1) 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现行教材一般注重西方主流理论的经济学流派,所以以西方经济学流派命名,我们总揽全球、融通中外把当代的经济学概括为四大思潮、十七个学派,在一般教材包含的政府干预与新自由主义思潮各流派的基础上,加进了经济发展思潮与社会主义思潮各流派的内容。故以当代经济学流派为名。由于内容较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来自由加以取舍。
(2) 理论前沿、观点新颖。为保持书中理论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并便于读者学到新的理论,笔者研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在做了细致的筛选和鉴别工作的基础上,把许多前沿理论归纳于不同的学派。
(3) 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为方便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本书加强了层次性和条理性,力求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从整体了解部分,从部分了解整体。
(4) 化繁就简,信息量大。在压缩篇幅又增加内容的情况下,利用点明重点,总结要点,化解难点,归纳成图表来扩充信息量。
(5) 述评结合,一分为二。在许多章节对许多西方经济学流派先讲述其特点,再阐明理论及政策观点,而后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评述其贡献(值得借鉴的),也说明其缺陷(局限)。
(6)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针对此课程难以理解、观点分散、理论差异大的特点,在表述中笔者特别注意利用自己长期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多用图表示意,注意对重点、难点、要点的总结概括、提炼,尽量做到言简意明、通俗易懂,以增加可读性。
本书自2016年出版第1版后,受到了一些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不仅有全国教学名师和一些重点学科与专业带头人审定了该教材,用文字给予高度赞扬,而且先后被评为校级和省级“十三五”重点教材。
全书由胡学勤布局谋篇,制定写作提纲。在第1版的基础上,本次写作修改的分工是:胡学勤写作修改了本书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十一章、第十九章;胡泊写作修改了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至第十章、第十二章至第十八章。胡泊还完成了教学大纲、课件、含有答案的客观习题、附录、试题库等的收集、整理并写作。全书由胡学勤修改定稿并承担全书责任。
这次再版在保持本书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修订: ①保持内容相对连贯和稳定。为此本书基本保持了第1版的主要内容,避免过多增减内容给教学带来不便。②进一步缩减篇幅。为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压缩篇幅,这次删除、精简及增加的内容制作成二维码,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查阅。③适应现实的需要,补充与更新了部分新资料。④对第1版的遗漏及错误进行了勘正。⑤为减少教学负担并压缩篇幅,把第1版的第十四章、第十二章和书后附录放在二维码中。⑥收集、整理并写作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含有答案的客观习题和试题库等资料。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很多都已注明了出处,但在个别地方也可能由于客观原因和粗心会有遗漏,在此向这些无名英雄致歉、致谢。同时向参考过的中外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校对,感谢排版、印刷、发行的工作人员,你们为本书的出版奉献了辛苦的劳动。
由于水平有限,因此书中定会有不少谬误,祈望读者不吝赐教,在此以致谢意。胡学勤的Email:xqhu@yzu.edu.cn。
作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