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观察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特征的能力。
简单地说,观察力是一个人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是一种感觉与思维高度协调的能力,也是一种智力。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水平,与观察力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讲一个小故事。一位教授,为了向学生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糖分,就先做了个示范,把一根手指伸进一杯事先准备好的尿液样本中,然后把指头放在自己的舌头上尝了一下。之后他要求学生也这样操作一遍。
学生们都皱起眉头,虽然他们不很情愿,但还是一个个照着教授的指示把手指伸进尿液中,然后用舌头舔了舔。
当所有的学生都做完之后,教授摇了摇头,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十分遗憾地说:对于你们为了科学,甘愿亲身体验的精神,我深表赞赏。若以你们这种粗心大意的观察力去从事科学工作,将来想要有所作为,取得出色的成就,我只能说很难!
原来,教授在做实验前,使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他伸进尿液中的是食指,而放在舌头上的却是中指,只是动作做得比较快,瞒过了大家的眼睛而已。
观察力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观察是一个人智力活动的门户。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考。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
那么,人们该如何训练观察力呢?
人的观察力虽然受先天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主要还在于后天实践中的训练和养成。培养和训练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观察的目标。一个人在进行感知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算是一般感知,而不能称作观察。只有带着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提高观察力。
第二,制订观察计划。观察不是随随便便、漫无条理,就能奏效的。我们必须将观察力指向并集中于要观察的事物,全面系统、有条不紊地进行,才有助于提高观察力。
第三,培养敏锐性和好奇心。观察的敏锐性与一个人的兴趣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会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导致关注点不同,而好奇心是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具有好奇心,对其观察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坚持长期持久的观察而不感到厌倦,从而提高观察力。
第四,掌握丰富的知识。歌德曾说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 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自然容易观察到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相反,一个知识面狭窄、经验贫乏的人,面对许多被观察的对象,总有应接不暇的感觉,结果什么都发现不了。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熟练运用各种观察和思维方法。在观察过程中,运用基本的思维方法,对事物进行有效的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就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考察事物的各种特性、部分、方面以及由这些特性、部分、方面所连成的整体,就会使人们易于把握整个事物,从而提高人们对客体观察的迅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深刻性。
人们要认识一个事物总是从观察开始,有了观察,才开始有了注意、记忆、想象、思想乃至创新。没有仔细的观察,思维就会因缺少材料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多听,多看,锻炼感官,积累知识,是观察力得以发展的前提。
翻开名人传记,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历史上,尤其是在科学发展史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士大都具有优良的观察力。达尔文就曾对自己的工作做过这样的评价:“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而俄国伟大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外建筑物上刻着:“观察,观察,再观察。”
因此,要想拥有智慧的头脑,就要拓宽视野,勇于观察,善于观察,为智力的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