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人类信息传播事业进入 20 世纪以后发展突飞猛进,电磁波的应用使人类摆脱了远距离传播的困境,借此媒介形式得以丰富,广播带着声音跨越大洋,电视把各种鲜活的场景带到人们眼前,在一远一近的信息传播与呈现中,媒体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认知,全球的信息交往进入新时期。自 20 世纪 60 年代末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诞生以来,互联网伴随人类已经五十余年,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继广播电视之后媒介形态的最大变化。依托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托马斯·费里德曼所言的地球村成为一种可能,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均可以便捷地通过因特网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信息也已经成为现实。 

当前,无论全球还是中国,巨大的互联网用户基数产生海量的新媒体数据,这些数据是当前全球新媒体事业赖以存在继而发展的重要基础。互联网机构与用户生产并传播数据,数据繁荣并便利了互联网机构与用户,形成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信息奇观。数据无言,但自有价值的光辉,人类从新媒体大数据的丛林中汲取思想、提炼精髓,将让未来的新媒体事业的发展受益匪浅。对新媒体大数据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分析,在人类传播规律探究、国家网络及信息化安全、全球及区域社会综合治理、商业精准营销、新媒体精准运营、群体事件网络动员、突发重大公共事件、重大网络舆情研判等方面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时至 2022 年,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刚刚走过第一个百年,在历史的深厚积淀与四十余年不断改革的基础上迈进发展行稳致远的新时代。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年版)》显示:会展与时尚传播专业获批入选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目录。至此,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达到 10 个,分别为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 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当前,全国有新闻传播学科教学点约 1492 个,其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点约 335 个,新闻传播学科学硕专硕点约 225 个,各类新媒体机构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新媒体从业人员多不胜数,所有人员均需要了解并掌握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书在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基础上,注重新媒体数据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媒体数据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结合。主要内容涵盖新媒体数据分析概述、新媒体数据的采集、新媒体数据的处理、新媒体数据的分析、新媒体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新媒体数据报告的撰写、新媒体数据分析的基础应用、新媒体数据分析的高级应用等。

本书为新闻传播学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主要面向省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理论丰富,内容实用,知识体系完整,内容表达灵活,方便教学。本书主要面向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本硕学生的教学,尤其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二或大三的本科生,新闻与传播专硕和新闻传播学硕研一学生,兼顾满足各类媒体及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内容生产及数据分析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各类企业新媒体传播管理与营销人员实际工作之需要。 

本书的策划、设计与编写提纲、审定等工作由张合斌副教授(河南工业大学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张雯雯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王奎总经理(清博大数据华北区总经理、河南区总经理)、石永春总经理(新浪蜜度大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北区)、陈祖强总经理 (豫情大数据有限公司)、丁苗编辑(财新传媒)共同完成。编写组织、前言、后记由张合斌副教授完成,第一章由张合斌副教授撰写,第二章和第三章由张雯雯博士撰写,第四章由袁越讲师(山西传媒学院)撰写,第五章由刘乐格讲师(河南工业大学)撰写,第六章由苑丽娟博士(周口师范学院)撰写,第七章由刘丹副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撰写,第八章由鄢睿副教授(山西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撰写。张合斌副教授和张雯雯博士共同确定了本书的编写提纲并完成本书的统稿工作。参与编写本书的人员都是在新媒体机构专门从事新媒体数据分析的职业新媒体人或在高校长期从事新媒体教学研究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新媒体实践经验。 

本书是探路之作,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借鉴了国内外新媒体数据方面的学者或机构近几年出版或登载的相关成果,在此一一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合斌 

2022 年 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