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传播与交流过程的学

科,从这一概念延伸开来,其包含的意义是

非常广泛的。无论是个体传播者间的信息交

流,还是通信、媒介方面的内容,都属于传

播学研究的范围。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烽火狼烟,到现代

的无线电话、互联网,人类的通信方式一直

在改变,但传播的本质属性却没有变化。通

信技术的发展扩展了传播学研究的理论和内

容,此前人们在研究传播效果时,所立足的

基础是报刊和电视媒介,而现在再来研究传

播,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研

究对象。

传播的过程从人类诞生之初便已有之,

II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

原始社会的人们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眼神来交流信息,伴随着

语言符号的出现,传播的具体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而传播正式

成为一门学科,则是从20世纪的美国开始的。在20世纪四五十

年代,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而我国对传播学的研究则

从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始。

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那些研究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学科,都或多或少地与传播学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我

们可以看到,那些鼎鼎大名的社会学家在传播学领域也建树非凡,

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对传播学领域的受众研究也乐此不疲。

这样看来,传播学似乎处在一个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各种

学科的理论都可以为传播学所用。在此基础上,在众多理论研究

者的共同努力下,传播学也产生了许多自身独有的理论,这些理

论丰富并完善了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使传播学成为其他社会学科

所无法替代的存在。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学的理论研究者正是我们在这本书中要重

点介绍的内容。作为一本传播学入门图书,在内容架构上,我们

立足于理论介绍的宽度和广度,而在理论深度上进行了一些取舍。

传播学主要对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内容进行研究,

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这些内容有不同的阐述,在本书中,我们所

呈现的就是传播学大师们的理论内容。

在内容呈现形式上,我们选择让大师们“自己来说”,在阐

述自己理论的同时,大师们还会结合当前社会现实进行例证分析。

这种例证和理论的结合会让每一节课变得更为有趣,也可以让读

者更好地将传播学理论与现实事件相联系。理论学习的目的是指

导实践,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初衷之一。

想要用一本书将传播学所有重要理论囊括其中并解释透彻,

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主要选取了十六位大师,并节选了他

们的一些代表性理论。为了满足读者获取更多传播学理论的需要,

在每位大师的课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内容介绍,读者可以通过介

绍了解大师们所讲述的具体理论,从而进一步了解大师们的完整

理论架构。

当然,将这些大师们的理论精华融汇在一本书中,用深入浅

出的方法讲述给读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写作过程中,

由于作者个人能力所限,可能会存在一些疏忽和错误,希望读者

多多指正。

III 

新学期,新气象,对于这一届新闻传播

学专业的新生来说,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他们

的传播学课程不再由专业教师授课,转而采用

智能交互式课堂教学。简单来说,学生们可以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与那些历史上的传播学大

师互动交流,聆听大师们的精彩讲述。

对于阴差阳错进入新闻传播学专业的马

鹏伟来说,保证学分不挂科是底线也是目标,

底线意味着坚决不能挂科的决心,而目标则意

味着想不挂科还需要很大努力。这种异常复杂

的情况,让他既想自由地享受大学时光,也时

刻告诫自己,必要的课程还是要认真学习的。

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修课“传播学

概论”,马鹏伟并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对新

VI 

传播学原来很有趣16位大师的精华课

学期的教学方式颇感新奇。正相反,他的女朋友卢方娜却对传播

学情有独钟,被调剂到图书馆学专业的她不仅对传播学新的教学

方式感兴趣,更对它的诸多理论如数家珍。

卢方娜对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提不起一丝兴趣,反而对

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课程内容格外好奇。她既有成为新闻主播的目

标,也有进入传媒行业的底线,目标意味着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而底线则是她当前为未来定下的唯一方向。

她的第一步计划是转专业,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将本

专业的课程学好,拿到足够优秀的成绩后,才能去申请转专业。

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卢方娜还打算去学习一下传播学课程

内容。这样一来,即便马鹏伟不想去上课,也只得在女友的“威

慑”下,乖乖去陪读。

可能是出于对新型智能设备的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对传播学

大师们的好奇,大一新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智能交互课堂外就

挤满了学生。由于学生们的踊跃报名,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开

通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所有报名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一

课堂之中。

由于被安排在第一堂课,卢方娜和马鹏伟早早来到课堂外等

候。在给维持秩序的老师看过学生证完成签到后,两人迅速进入

教室找到一个相邻的座位坐好。

在每个座位旁边都配置有一套头戴式智能设备,内置AR眼

镜、耳麦和麦克风功能,使用者佩戴后可以看到可视化影像,并

能够与之交流互动。教室内的所有设备连接在一个统一的终端上,

所以大家看到的影像也是统一的。

在教室内坐满人后,课堂外面的学生们依然不愿离去,就这

样,新学期的第一堂传播学课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