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与此同时,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二者相叠加,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世界人口逐步呈现老龄化态势。伴随人口寿命不断增加的是老年人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身体机能退化,同时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慢性病成为疾病负担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健康形势日益严峻,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差距明显,由此引发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对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讨论。

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主张维护老年人口的基本健康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后1990年世界老龄大会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公布《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提出由健康、保障、参与三个维度构成积极老龄化战略框架。此后世界卫生组织又发布《全民健康覆盖研究》(2013)和《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2015),建议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缩短带病生存期,延长健康预期寿命。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0—203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主张“提供以人为本并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综合护理和初级健康服务”“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等。时至今日,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共同战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健全的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及各项财务保障与配套支持措施。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自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相结合,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成为我国医养结合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文件。此后,各地不断探索医养结合实践模式,国家也不断总结典型工作经验并予以推广。

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已经初步形成四种医养结合模式,即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医养签约合作、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但是,在实践中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需进一步衔接,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尚需完善。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国医养结合当前面临的痛点和堵点等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表明医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点。

在这一总体社会背景与政策背景下,本书对我国医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第1章到第3章深入剖析了医养结合的内涵与特征,对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医养结合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人口环境、社会环境等;第4章到第6章对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描述;第7章到第8章重点分析了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及相应的服务监管问题;第9章到第11章主要对医养结合相关的运行成本、经济负担及效益评价进行阐述;第12章到第14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医养结合所需的相关保障措施展开分析。

本书第1章由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朱松梅撰写,第2章由首都师范大学龙玉其、张琇岩撰写,第3章由西北大学唐丽娜撰写,第4章由西北大学聂建亮、唐乐、曹梦迪、孙志红撰写,第5章由海南大学刘德浩撰写,第6章由武汉大学薛惠元、位慧敏、曹思远撰写,第7章由西北大学李东方、石晓健撰写,第8章由北方民族大学李艳军撰写,第9章由西北大学杨波撰写,第10章由安徽财经大学王浩林撰写,第11章由西安医学院李瑞鹏撰写,第12章由西北大学朱楠、汪锦撰写,第13章由西北大学吴玉锋、杨成东撰写,第14章由西北大学王彤彤撰写。西北大学汪静、陈泽鹏、张田、成纪宏、刘冰等同学也参与了书稿的整理与修订。雷晓康负责全书最后的编撰和校对工作。

编者及各章节作者感谢成书过程中每一篇参考文献的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乃现代人之幸。由于学识和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得到业内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