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中国文化历来倡导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中国
人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也就是“神农”,是农业的开创者,中国也因此成了人类学家
和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的“乡土中国”。中国人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
随着西欧开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封建农业文明成了腐朽落后的典型代表,中国也
坠入了落后挨打的黑暗深渊。马克思尖锐地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
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a推进国家工业化和掌握现代化生产劳动能力,
因此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
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宣布要将我国
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我国建
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
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取得
举世瞩目的成就。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
要讲话中自豪地宣布: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
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b。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进入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
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
a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b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II
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a。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人的创新和劳动能
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出席会议
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意见》。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一、编写本书坚持的基本原则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指导下,依据中央会议和文件的基本精神,把马克思主
义劳动观念贯彻全书。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进步又使劳动发生根本变化。劳动
教育既要立足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又要满足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面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劳动教育尤其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世
界潮流,要服务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迫切需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劳动观念、西方现代的劳动观念,
并肯定了这些旧的劳动观念曾经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历
史上进步的东西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落后的东西。劳动教育必须帮助学生确立马
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既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肯定工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美德,又按照共
产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弘扬“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劳
动创造精神。
(三)坚持落实相关文件精神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全国教育大会的精
神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
要(试行)》的要求。建议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
a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5/28/c_1122901308.htm.
III
前 言
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二、本书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本书内容共分为六章。这六章
大致又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劳动实践的组织保障。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
导论部分主要从历史角度论述劳动形式的变迁,并由此概括出劳动的基本内涵,这
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的简要概论。在此基础上,概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
和基本理念,进而明确了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教
学考核等。
(二)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按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
纲要(试行)》的要求,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培
育积极的劳动精神,着眼于形成自觉的思想意识,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劳
动习惯是行为习惯的训练。
(三)劳动实践的组织保障
第六章也是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训练的条件保障,包括组织领导、
场地规划和形式设计等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属于实操训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
辅以各专业学院的教师预先编制的指导手册。
..三、本书的特色
劳动教育课程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性的课程,本书的编写也试图凸显该课程的特色,
因此也形成了本书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
本书是供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因此,它具有不同于中小学
劳动教育的独特属性,即具有相对较为高深的思想理论内涵。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应该再
重复中小学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的形式,而应该以发挥专业知识的劳动形式为主,这是
本书劳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当然,本书的劳动实践设计也只是基本原则,具体的劳
动实践主要依靠各专业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本书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的
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思想认识,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本书的编写中具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
(二)历史经验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在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中,劳动首先指的就是农业和工业生产劳动,也即所谓“劳工”
阶层的劳动,只有更进一步思考才能涵盖日常生活劳动和脑力劳动。这是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劳动观念。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高等学
校的劳动教育,也局限于工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那就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脱离学
生成长实际的要求。因此,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把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经验
和当今时代劳动创造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课堂讲授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至少有一半的教学时间用于实践教学。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尽量精练,不能变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又必须
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否则就变成了中小学劳动技能课的重复。本书采取理论教学内容
和知识拓展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做到理论教学的清晰和理论学习的深入统一。不论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劳动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劳动
思想,本书都以知识链接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原文引述,如果能够认真研读,对提高思
想认识会有巨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探索性教材。目前,由于教育部还没
有编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可资参考的其他教材,因此本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
请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同学多提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