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英语老师,我们经常扪心自问: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范围缩小一点,就是怎么上好课,怎么让学生学有所得。除了课堂上的面对面交流,课下如何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也经常会问,除了课本,我们还有哪些书可以读?在浩瀚如海的经典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辰,并了解它的含义,就像仰望星空的小王子那样。
通过阅读,我们更多的是要收获智慧。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提到了《双城记》的开篇, 有学生课后就去找书阅读。但读了一段时间,又发现狄更斯的小说语言存在一些拖沓。在不同的时代里,语言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人们娱乐与学习的方式也不同。当小说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17世纪末兴起时,阅读便成为上层绅士和淑女修养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所以,读懂智慧比读懂知识更重要。快乐阅读是现代人的追求。做好取舍是第一步。
语言是媒介,是我们融入这个多元世界、获取信息的一条捷径。除了碎片化的新闻,我们更需要领略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文的魅力。俗语有言: “A bird is known by its note, and a man by his talk. ”(闻声识鸟, 听言知人) 通常我们的表达是自身内化知识的折射。马云能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和他自身对英语的长期爱好和运用是分不开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而对话和写作是输出的过程。英国散文大师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那句“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就是很好的印证。积累是第二步。
但读书最需要的还是动力。想想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朱生豪先生,在战乱中仅凭两本字典就翻译出至今难以逾越的经典译本。尽管译稿多次被毁,每一次他均凭记忆重新誊写。就像《哈姆雷特》的独白那样: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无疑他也是高贵的。他刚开始翻译莎剧时才24岁。8年时间,便完成了31部译作。时间证明,当你爱上英语时,就会奋不顾身。朱生豪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在2020年某政治人物在为候选人竞选总统站台时,说道: I knew something about the slings and arrows shell face。这里的slings and arrows就源自哈姆雷特的独白。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组逐渐成了“厄运”的代名词。时间也证明,精粹的语言能经受住时间的打磨与考验。
所以,我们希望为学生寻找一些好的英文素材,让他们做好积累,在品读中丰富学识、打开思辨,最终形成自觉学习的动力。此次编写的《民航晨读英语拓展教程》与以往的晨读教材的不同在于: 一方面融合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另一方面加入了编者们的感悟和鉴赏,并设计了启发性思考题。在与文本作者、编者的隔空对话中,学生锤炼了语言,提升了修养。这些佳作具有人文性、本土性、国际性的特点。考虑到民航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编者又适当加入了工具性、实用性的民航文本,兼顾了通用外语、跨文化教育、专门用途外语三大外语体系。在新文科建设的征途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
本书共六章。国文之光: 精选了古今中文名作的英文译本,旨在提高读者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国学素养,提高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西文之美: 挑选了欧美著名作家的经典篇章及节选,专注语言深度、词汇、句型及表达,让优雅的语言成为一种习惯。名人之印: 节选自名人传记,用名人鲜活的事例启迪读者对生活、生命的理解。文化之鉴: 选材主要为西方文化相关的散文或故事,从饮食、教育、个人发展等方面展开,文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练习口语的上好素材。演讲之力: 选用了政界、商界、学界的英文演讲,语言生动有力、掷地有声,读者能切实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云端之翼: 选材出自民航相关领域,让读者可以从行业介绍到从业人员感受多角度了解民航行业,同时丰富自己对专业英语的表达和认知。
诗人、译者余光中先生曾说: “如果一本书越读越有味,而所获也越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 希望这本教程能够成为一本这样的书,于学生有益,于教师有益。
本书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部分借鉴了参考书目,特此鸣谢。在此也感谢为本书录制音频的毛伟涛先生和杨慧琳女士的辛勤付出。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及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