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因素以及经济体间的经贸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第1版中的大部分数据和资料难以准确描述当前的贸易格局、产业布局,因此第2版从如下几个方面做了修订:
第一,对第1版中的全部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和订正。
第二,基于新数据,对三次产业地理中的主要产品、主要行业的生产分布和贸易格局进行修订。
第三,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主要产业、贸易发展形势以及对外经贸关系进行修订。
第四,补充美墨加三国协定、CPTPP、RCEP、中日韩FTA谈判及中国签署的FTA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动向。
第五,补充2009年至2021年2月向WTO/GATT通报且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
第六,在“扩展阅读”中,更新国际范围内发生的与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及对有关重要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凯2021年5月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形成清晰的国际贸易的空间概念,为对外经贸研究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外经贸人才将有重要意义。
笔者自十多年前开始讲授“国际贸易地理”时,对教材的选择就比较困扰。国际贸易地理学探究的是关于国际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地理分布的规律,而总结这些规律需要对影响产业布局、经济体间的经贸关系以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形势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及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策略、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这些影响因素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体现在教材中,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就“国际贸易学”这门学科而言,十多年前的经典教材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理论与政策部分,尤其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和学习中,多年前的教材可供参考的可能更多的是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则因各影响因素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显得太过陈旧。用多年前哪怕就是三五年前的数据和资料来说明当前国际贸易格局、产业分布格局,确实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例如,一条新运河的开通、一个新港口的建设可能会改变一个地区的运输格局乃至贸易格局,可能会令一个重要的转口贸易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其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当然,教材毕竟不是期刊,不可能时换时新,而且现象的描述是为推演规律服务的,如果仅仅执着于数据与资料的更新,那也就丢掉了“国际贸易地理”真正的研究对象。但是尽可能把握国际贸易、世界经济、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新动向,以更新颖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与贸易地理格局,令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尽可能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笔者看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也是在编写这本教材时尽可能追求的目标。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 首先,在内容体系上,考虑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集团内贸易的迅速增长,增加了对区域经济集团的较为详细的介绍。其次,一国(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主要建立在本国(地区)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为深入理解国际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与地理格局的特征,本教材也将三次产业地理纳入内容体系中,主要包括农业地理,能源工业地理,汽车、钢铁产业地理,国际旅游业,等等。再次,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各经济体之间经济联合的变迁,使已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存在引用资料不适用、数据陈旧等问题,本书将运用最新资料和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尤其是外文资料,以每章之中的“扩展阅读”的形式,介绍相应国家(地区)或区域经济集团的最新贸易动态以及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增强教材的知识性、可读性。最后,本教材更有参考价值,增添了与贸易地理相关的知识性内容,如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数据,中英文对照的国家、集团名称,世界主要港口,主要经济体签署的贸易协定等,将以附录的形式罗列在教材中,使教材对从事外经贸研究与工作的读者更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作者历时两年多编著而成。北京科技大学阚宏副教授和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的倪建军研究员在评审过程中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中肯、可行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更重要的是,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校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这是本教材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依托。
王凯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