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编者团队开展“国际贸易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期,当时主要由谷克鉴教授担任主讲教师。2001年底,谷老师调离后,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主要由曹亮教授接手了。自2007年开始,钱学锋教授、吴英娜副教授和席艳乐副教授也陆陆续续加入进来,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20多年来,我们主要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引进的由美国福特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多米尼克·萨尔瓦多(Dominick Salvatore)教授主编的教材——International Economics。这本教材主线鲜明、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文笔洗练,截至2023年先后修订发行了13版,可见其深受学术同行和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日益感到这本教材似乎是为美国(大学)量身定制的。毕竟,作者是美国人,美国也长期是国际经济的引擎。因而,从美国视角叙事来展开理论讨论和案例分析不足为奇。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我们不能仍旧仅使用“别人”的理论和叙事来教授我们的学生。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正如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的那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适逢2019年我们这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张伟老师邀请我们写一本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我们便欣然接受,遂开始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经过团队成员多轮的集体头脑风暴之后,我们最终明确了这本教材应该体现的风格——“七性一度”: 历史性、文献性、前沿性、高阶性、创新性、可读性、思政性和挑战度。历史性,是对于每一个贸易理论和政策,我们都力求讲清楚它的起源和发展,从而体现知识的传承。文献性,是对于重要的贸易理论和政策,我们都尽可能地提供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献,这主要体现在各章的延伸阅读部分。前沿性,是对于贸易理论和政策的新近发展,我们都尽量给出具体前进的方向。高阶性,是在部分章节的理论范围和技术层面,我们进行了适当的超越本科层次的提升和拔高。创新性,一方面是在几乎所有章节通过设置一些针对理论和实践的思考题,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另一方面,则是在部分章节试图体现和反映贸易理论上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读性,一是在各章我们都尽可能地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写作,同时提供若干与时俱进的案例,以避免阅读的单调和乏味; 二是考虑到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中英文的处理上,并没有简单地进行一一对应式的翻译,而是择取每部分的中心句或中心思想进行简约式的英文对照,以图达到全球化语境下的知识表达与减轻读者阅读负担之间的平衡。思政性,是在每一章的写作上,我们都嵌入针对中国贸易发展实践的成功故事和拓展思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们增强四个自信。挑战度,在前沿性、高阶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都有体现,同时,课后要求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延伸阅读部分提供的文献以及思考题的设置,也都体现了一定难度。因而,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本教材是一本既体现了国际贸易学共同知识体系,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满足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

全书共11章,除导论外,第2章到第6章为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第7章到第10章为贸易政策及其影响部分,第11章对当前国际贸易的一些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做了梳理与介绍。

第2章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后续发展。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区别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理解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最终能够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经验及现实问题。

第3章介绍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介绍HO理论,以及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并讨论HO理论在实证检验方面遇到的挑战。在学习该章之后,学生们应该能够在掌握要素禀赋、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比较优势来源及其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对各国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的影响,以及里昂惕夫之谜及其相应解释,并运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工具分析中国贸易的一些现实问题。

第4章系统介绍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的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贸易发生的来源,解释了新的贸易模式,同时揭示了新的贸易利益。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理解规模经济如何成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解释外部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影响、理解内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及其带来的新的贸易利益,并学会运用新贸易理论的工具分析中国贸易的一些现实问题。

第5章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企业层面贸易理论。企业层面贸易理论是基于垄断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和企业异质性这四个假设,以解释企业生产率差异与出口和投资模式关系的理论。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理解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是如何解释新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经验事实,比较并把握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贸易利益来源的异同,了解企业层面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并运用企业层面贸易理论解释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等现实问题。

第6章聚焦经济增长与贸易的关系,讨论经济增长对贸易总量、贸易结构与贸易福利的影响。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经济增长的不同类型,理解偏向型要素增长如何导致偏向型经济增长及其不同增长类型所带来的不同的贸易效应及福利效应,学会运用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框架分析实际问题,了解“荷兰病”“贫困化增长”等问题,以及新近发展的人工智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此外,该章还特别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的扭曲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第7章开始贸易政策的学习。该章介绍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类贸易壁垒——关税,分析关税对征税国的产出、消费、贸易和福利的影响以及其对贸易伙伴国的影响。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关税的概念和种类,区分名义关税税率和有效关税税率,描述关税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识别关税对小国和大国的成本与收益,并运用关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实践中各类关税措施的经济影响。

第8章继续贸易政策的学习。该章主要介绍除关税之外的其他一切限制贸易的政策措施——非关税壁垒。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非关税壁垒的概念和种类,把握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以及边境后贸易壁垒、数字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福利的影响,从而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各国实施各类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成本与收益。

第9章介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考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种相互促进又看似矛盾的贸易自由化的推进情况,讨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影响,认识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及其经济效应,最终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10章讨论贸易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章着重从宏观角度介绍三种主要的贸易政策——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导向政策和新结构经济学,剖析不同的贸易战略的含义、理论基础与具体表现形式,并结合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的贸易实践阐明不同的贸易政策的经济绩效。通过该章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理解贸易政策、进口替代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内涵及其各类政策的理论基础、经济效应和优缺点,尝试运用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分析中国当前的贸易政策。

第11章主要介绍国际贸易新发展,作为对全书内容的深化和提升。在该章,学生们可以理解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国际分工及世界格局的关系,认识贸易与环境的双向影响,把握国际贸易对创新的影响,并了解最新的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

全书经过集体讨论确定编写大纲,具体写作分工如下: 第1章由钱学锋教授负责,第2章由闫文收副教授负责,第3章由胡宗彪副教授负责,第4章由赵曜副教授负责,第5章由毛海涛副教授负责,第6章由许捷副教授负责,第7章由刘凯副教授负责,第8章由席艳乐副教授负责,第9章由吴英娜副教授负责,第10章由田毕飞教授负责,第11章由曹亮教授负责。在各章初稿完成后,钱学锋教授对各章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稿则由各章负责人相互审读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三稿定稿。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高婉、王京文、杜去凡、肖依寒参与了资料收集、图表处理和文字校对工作。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编者参考了部分国内外文献,在此一并感谢。

编者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