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美术设计所涵盖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泛,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其细分的门类也越来越多,各门类彼此的关联也越来越紧密。在美术设计的专业领域,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知识模块。
本书通过三个篇幅对这“三大构成”进行深入讲解,学生除了学习其中的概念和规律外,还需要培养自身丰富的构想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感受力,最终实现综合创作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
本书的特色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模块化教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本书通过三个模块来深入解析“三大构成”的内容,使内容更加清晰、易懂,让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
(2)任务式驱动,让学习行之有效。每章内容都围绕知识讲解、课堂实践、课外拓展实践这四个环节来展开,帮助读者由点到面、由局部的学习到整体的综合运用,全面掌握所有知识点。
(3)渐进式成长,更符合认知规律。本书在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其知识布局和技能训练都是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书为了突出重点知识与强化训练操作技能,每章都安排了本章教学导航、知识讲解、课堂实践、疑难解析、课外拓展实践、本章小结、思考与习题模块,帮助读者提高美术设计的实战能力。
(1)本章教学导航:对课程的学习目标进行定位,同时将教材内容组织成模块化,教师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从教学模块中选取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2)知识讲解:让读者对各知识点有较深刻的认识,并且掌握设计的基础知识,从而设计出较好的作品。
(3)课堂实践:模仿教师讲解的方法,设计并制作作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练”三者的有机融合。
(4)疑难解析:挑选课堂内容的难点,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掌握。
(5)课外拓展训练:根据课堂学习的操作方法,选择一个主题,拓展知识与技能。
(6)本章小结:对课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读者的记忆。
(7)思考与习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读者学完后能够试着自己说出答案,巩固学习的效果。
本书由蒋珍珍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部分前辈和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及设计师们的优秀作品,在此谨向他们深表谢意。同时,也感谢苏高在本书编写中做的大量工作。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教学计划安排建议
序号 教学单元 课时 教学重点
第一篇平面构成 共28 平面图形设计、版面构成以及规律
1 第1章.平面造型要素与视觉规律 4 点、线、面等造型要素的构成与视觉规律
2 第2章.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4 平面构成形式美的规律与表现
3 实验1重复构成与肌理构成设计 4 重复构成与肌理构成设计训练
4 第3章.图形创意与表现技法 4 创意图形的设计与表现技法
5 实验2图形设计(1) 4 推移演变图形与矛盾图形设计训练
6 实验3图形设计(2) 4 共生图形与正负图形设计训练
7 第4章.版面设计构成 4 平面版面的构成与设计
第二篇色彩构成 共28 色彩的体系、规律、心理、搭配和运用
8 第5章.色彩的现象及色彩的体系 4 色彩的体系
9 第6章.色彩的表现规律 4 色彩的混合、对比与调和
10 实验4明度调子与明度差的配色 4 不同明度调子与明度差的配色训练
11 实验5色彩对比、调和构成 4 以人物、动物或植物进行色彩的对比、调和构成训练
12 第7章.色彩的心理效应与色彩搭配 4 色彩的视觉象征性与搭配方法
13 实验6色彩搭配训练 4 以“春、夏、秋、冬”为主题进行色彩搭配训练
14 第8章.色彩的运用 4 介绍色彩在室内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中的运用
第三篇立体构成 共28 立体构成的概念、形式规律、材料与技术
15 第9章.立体构成概述 4 立体构成的形态类别与构成要素
16 第10章.立体构成设计的形式规律 4 立体构成的形式美规律
17 第11章.半立体构成技术 4 半立体的切折、折叠构成技术
18 实验7半立体构成 4 半立体的切折、折叠构成训练
19 第12章.立体构成材料与技术 4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设计制作技术
20 实验8柱体设计 4 柱体设计制作
21 实验9综合构成设计 4 点、线、面、块材综合构成设计
累计课时 84
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建议
序号 课堂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建议/分钟
1 明确知识技能目标 5
2 分析操作任务
3 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 85
4 课堂实践 90
5 疑难解析
6 归纳总结
7 布局习题
说明:由于课程的特殊性,本书主要讲授一些专业概念和方法论,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消化,所有练习均采用手绘完成,因此这一过程的时间稍长。上表中的时间安排建议以4节课连上(180分钟)来计算。由于每个学校所开设的课时不一样,有的分成三个学期进行授课。本书也可分成单独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单独授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