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西方艺术经过几百年的逐渐演变,成为当今主流的现代艺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间文化也加快交融,文化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成为各国的共识。正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到的:“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需要迭代、发扬与传承,更需要展现给全世界。

构成设计在德国包豪斯时期创立,在全世界得到发展,是一门美术类或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因此有人称其为大美术。但放眼看,现今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仅说它是大美术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它集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甚至管理于一体,需要能感化人们的心灵,同时会被不同文化借鉴并进一步发展。我们要总结构成设计的造型经验,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素材,探索出能展现中华文化的艺术设计及造型之路。

构成设计是一直被众多艺术设计院校沿用的设计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构成原理、创作方法及形式法则等方面的学习,在设计造型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注重案例分析、教学讨论、构思方法表达以及作品展示,通过互动互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战经验,通过还原案例设计的全过程,让读者更清楚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效果评价如何。由于本书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所涉案例也是围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合图形与影像进行课程设计,在实际的讲授过程中会融入更多动态设计、交互设计、影像设计的内容。

本书的内容仅仅是开启了构成设计的学习。构成设计是一门需要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归功于我的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设计系主任陈小青教授。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构成艺术这门课程。虽然当时大部分人对构成的理解仅限于其作为基础课程的地位,但在元宇宙概念日益兴起的今天,构成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激发出新的创意与火花。同时,我也要感谢本书的另一位编者王主玉老师,她以一丝不苟的专业态度完成了立体构成部分的编写工作。同时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尤其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9—2021届的学生们,本书的大部分案例和作品都来自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激发创意的体验。最后,还要感谢学院领导和同事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让我顺利完成本书。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李 楠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