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书以民间审计为主线,对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加以介绍。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同时,尽量导入案例、链接知识并辅以思考题,目的是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把握审计的精髓。本书以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密切联系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加强审计工作和完善审计制度等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本书分为十二章,前五章围绕审计的基本理论展开,介绍了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与鉴证等业务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业的过程中要受到职业道德、准则以及行政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后七章主要介绍审计的基本方法,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进行风险评估,从而找出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所在。注册会计师针对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制定相应的具体审计目标,然后有的放矢地执行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实质性程序之前,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内控的了解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控制测试。为了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测试的时候,可能要采用抽样技术。为了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还要制订审计计划。注册会计师要用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认定进行再认定,最后在审计报告中形成审计意见。从计划的制订到目标的提出,注册会计师所有的工作都体现在工作底稿中。

  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大都按业务循环开展审计,而每个业务循环的审计都是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展开。本书主要供相关专业应用型本科、专科学生和其他初次接触审计的人士使用,因此对审计循环部分的内容未加以介绍。但是编者尽量将主要业务循环的内容融入了各章节。

  本书对第1版前三章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化修订,以完善本书以民间审计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并不失中国特色。此外,编者对审计目标一章的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以保障知识与时俱进;对审计抽样一章的内容进行了适度调整,以进一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理解性。随着相关准则内容的修订,对散布在相关章节中的个别术语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本书由辽东学院曾艳芳编著。在写作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前辈的研究成果,借鉴和使用了企业财务人员提供的不涉密工作底稿,并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加指正,在此一并感谢。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