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对于任何社会的研究,最终都会触及秩序何以可能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社会学家斯坦利·艾岑(D. Stanley Eitzen)和他的女儿凯利·艾岑·史密斯(Kelly Eitzen Smith)、学生玛克辛·巴卡·津恩(Maxine Baca Zinn)在《冲突与秩序:简明社会学导论》这本著作中对此作出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引用大量的案例与当代的流行话题呈现出美国社会中的和谐与冲突、整合与分裂、稳定与变迁,并由此论证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必然包含着两种力量,即整合和稳定的力量与冲突和变迁的力量。在这种意义上,“秩序—冲突”构成了理解和解释社会生活的统一框架。

正如作者所说,这种二元性主要体现于社会层面。换言之,秩序与冲突的存在、发生与转变,也必然是要建立在社会之中的。因此,本书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涵盖了人类被社会形塑的方式、不平等的社会系统、社会制度及社会变迁等经典议题。需要注意的是,社会虽然是本书探究的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个体的忽视乃至抛弃;相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一旦社会离开了人,秩序的观念便丧失了实际意义,正是人的存在赋予了一个社会以其秩序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人自身是如何对社会秩序加以特别的赋予、维持和再创造的。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将侧重点放在人类能动性上,利用在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领域的案例,聚焦人类是如何以个体或集体的方式改变社会结构的,这有助于打破结构决定论的偏见。在这种意义上,个人与社会又构成了本书的另一个分析框架。

为了说明社会学概念与理论的普遍性,作者还尝试通过专栏和表格等方式将关注点从美国社会转向其他社会,并由此发展出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在这种比较视野下的社会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本书核心议题的思考,即:秩序何以可能?显然,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人们维持秩序的手段各不相同。不过可以明确的是,无论在何种社会情境下,那种在由外向内强力制服之下的秩序,往往运程短暂,且易于受到各种抗拒性力量的打击,而最终自然地走向冲突乃至崩溃。反过来,那种由内而外对于共同性价值的认可,对于共同体的持久存在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进而言之,秩序构建的基础必然是要在一种文化认同的逻辑下才会真正发生,否则这种秩序构建的基础便没有牢固性可言。

让我们暂且冲破冲突与秩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社会学的研究问题。正如作者所言,社会学探索了我们个人生活、社会和世界的终极问题。在个人层面,社会学研究浪漫的爱情、暴力、身份认同、从众、越轨、个性和人际关系权力等现象的原因和后果。在社会层面,社会学对贫困、犯罪率、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恐同症、污染和政治权力做出研究和解释。在全球层面,社会学则研究诸如社会不平等、战争、冲突解决、移民模式、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现象。以上这些主题全部被纳入本书的研究当中,因此,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们可以快速地发展出一种社会学的视野和洞察力。这对个人来说很重要,它既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其所身处其中的社会。这种理解对个体而言是一种解放,对社会而言是人们采取富有意义的社会行动以实现社会变迁的必要前提。

从原著的内容上看,这本著作既适合作为一种专业入门教材,也可以作为对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的基础普及性读物,还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枕边书。从译著的水准上看,张文潇博士曾配合我完成多部译著,具有一定的翻译功底,而这本书作为她的首部译著,更是格外用心。为此,我很乐意为本书作序并向大家推荐,希望各位同仁可以沉浸于文字之中,感受社会学的魅力。

赵旭东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