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第2版是在2013年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保持了第1版的基本体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案例导入、同步检测、案例分析训练、训练题(含实训设计)。我们广泛征求了第1版使用教师、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对收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整理分析和讨论,形成修改共识并落实到第2版的编写中。修改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内容。第1版的十个单元改为第2版的九个单元。考虑到基础理论“精练够用”原则,删除了第1版第九单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收支,也避免了与国际金融和国际汇兑实务课程的交叉和重复。
2.补充新的材料和内容。第2版特别注意用当下、鲜活的经济事件替代第1版中较为陈旧、过时的事例,这在宏观经济部分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灵活就业”这个概念:在过去经济学中没有,但是在现实政策文件与国民经济统计中,已经被采用。还比如“克强指数”:在经济增长及增长速度的判定上很多人在使用“克强指数”。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把这些新的概念以及经济生活中的鲜活事件分析融入第2版。
3.更新每单元后的案例分析训练。案例教学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早已被中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编者认为它尤其适用于经济学教学,适合于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很难创造出类似物理、化学学科那样的实验室环境进行实验教学,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精选、精编教学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第1版中的很多案例已让00后学生感到遥远和不理解,第2版已精选和更新了绝大多数案例分析实训。
4.调整训练题。本教材的训练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步检测,即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这也符合学生的记忆和学习规律。第2版中增加了学习任务中的同步检测题目的数量,合理覆盖了学习任务中的重点和要点。另一类是单元后的训练题,第2版在这一类题目中增加了概念匹配题。没有概念就没有理论,没有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就没有工具和方法。我们不主张死记硬背,但是概念又是需要明确并掌握的。概念匹配题是一种识别性记忆,在识别中掌握概念,这种训练对学生很有必要。除此之外,对于单元后训练题中的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计算题等每个题型都增加了新的题目,同时淘汰了陈旧的题目。知易行难,要克服学习经济学基础过程中“老师一讲都懂,学生一做不会”的现象,必须加大题目训练力度,这是我们进一步落实“做中学”“练中学”的具体体现。
第2版编写人员组成及分工是:牛国良负责确定第2版的框架及修改原则(删除第1版中的第九单元),与出版社沟通各项事宜,指导修改并完成提交出版社前的审稿,同时承担修改第一、二、三单元;王雅蔷负责修改第四单元;苗诗景负责修改第五单元;刘雅丽负责修改第六、七、八单元;杨萌萌负责修改第1版第十单元即第2版第九单元,同时负责教材修改小组的联络工作。
编 者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