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热病之名,始自《内经》

以伤寒统温病,伤寒温病本自一家。医圣仲景,寻求古训,

,《难经》扩之,谓“伤寒有五”,

博采众方,著有《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为万世立法。

晋唐时期,寒温之争,初露端倪。叔和首提“风伤卫、寒伤营”

之说,葛洪启辛凉解表、凉营透发之端;孙真人推崇《伤寒论》

, 

开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之研究方法。

宋金时期,寒温逐渐分化。韩祗和开创辛凉解表、辛凉清

解法之先河;庞安时重六经脏腑辨证,大量应用清热解毒药;

朱肱首次提出温病有恶寒表证,首创清营凉血、开窍熄风之法;

郭雍发展疫气理论,认为春季所发皆为温病,提出自感温病之说;

刘完素首创“六淫皆可从火化”之说,为寒凉派开山之祖;王

好古创新补充伤寒理论,提出外邪可从鼻息而入,开“温邪上受”

之先河,认为谵语、发斑多属心肺热盛。

元明时期,伤寒范围受到限制,寒温之争自此甚嚣。王安道

首创伤寒与温病之辨别,认为寒温施治不得相混;陶节庵治温

病,用辛凉解肌;张凤逵专论伤暑;吴又可重视瘟疫,独创戾

气学说。

清至民国,温病学派鼎盛,伤寒学派复苏,寒温融合派兴起,

实成三足鼎立之势。如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三焦

辨证;薛生白专论湿热病;王孟英为暑邪正名,阐明温病特点

Wrbzw.indd 5 

2022.5.26 12:26:57 PM 

和传变规律;戴天章广瘟疫论,寒温之争由此激烈。伤寒学派复苏,如喻嘉言振

兴伤寒学说;柯韵伯提出《伤寒论》既可治温病也可治杂病,提出阳明为成温之

薮;陆九芝宗伤寒之论,正温病之误。寒温融合派兴起,如俞根初以伤寒统温病,

著有《通俗伤寒论》;柳宝诒以六经统温病,著有《温热逢源》;王松如总论伤寒

温病,著有《温病正宗》。

伤寒学派认为,温病应统于伤寒,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内经》云:“今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云:“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温病本自伤寒,不应另树一帜。《伤寒论》六经辨证不仅适用

于伤寒,也适用于温病。六经辨证同样能诊治一切温病,温病不应标新立异、另

创新论。《伤寒论》中的阳明病就是温病,治阳明之方就可统治温病。阳明篇中白虎、

承气诸汤均可统治温病,温病不必另创新方。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病中截然不同的两大病类。温病不得混

称伤寒,伤寒是新感,温病有新感也有伏邪,伤寒新感是寒邪,温病新感是温

邪。温病与伤寒,病因不同,病机不同,治法应有严格的区别,概念也不容混淆。

《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只提出温病之名,未提出温病治法。古代伤寒多而

温病少,故《伤寒论》中没有提出温病治法。近时温病多而伤寒少,“古方新病

不相能”。仲景当日或有治温病的方法,但已亡佚。《伤寒论》之方统治不了全部

温病。阳明篇中白虎、承气诸方虽可治温病,但不能适应温病的全部需要。温病

派的结论是

温病必须跳出伤寒圈子,创立新论以羽翼伤寒。

寒温融合学派,立足于寒温一统,不赞成寒温对立。如《通俗伤寒论》对热

病之命名,颇独具特色,称风温为风温伤寒,称春温为春温伤寒……既是温又是

寒,在病名主张寒温统一。认为“伤寒为外感百病之统称”,但“伏气多,新感少”

“叶氏之论温二十则……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立说非不精详,然皆为新感

温暑而设,非为伏气温热而言”。认为叶派清化、清透诸法、治伏火温病,也有

可取,故选方用药,主张崇实黜华,讲究实效,倡言“方求其验,岂判古今,药

VI 

贵乎灵,何分中外”。寒温融合学派,以讲究实效为原则,已为当今许多医家所继承,

且逐渐获得中医界的一致公认。

《三国演义》云: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外感热病同样经历了合

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过程,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是因为“合”不能

满足实践的需要,束缚了学术认识的发展。现今提出统一外感热病的理论,也是

当代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合”是因为“分”不利于外感热病辨证的系统化、

规范化。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如果固守旧法,不准变革,必然对学术产

生桎梏作用。中医对外感热病辨证认识的历史,本身就是在继承与革新中前进的。

因此,构建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理论,结束历时千年之久的寒温论战,既符合学科

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贴近于临床实践,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感于此,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出发,运用中医经典理论,系统地考证了外

感热病的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源流,并从中医发展史的角度对外

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证治纲要

Wrbzw.indd 6 

2022.5.26 12:26:57 PM 

感热病寒温统一的源流进行了考证,进而分析了外感热病寒温纷争的原因;对外

感热病的几种主要辨证方法进行对比,明了其各自存在的优势和缺陷及其相互之

间的关联;论证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的理论依据,重新命名了外感热病的概

念;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六经寒温统一理论,确立了外感热病寒温统一论的“一纲

一目、一辨一用”辨证方法;并在吸取历代名医运用六经辨证诊治外感热病的基

础上,以证机结合的方式,补充和完善了外感热病六经寒温统一的证治纲要。

古人云: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是。本书之作,

权当抛砖引玉,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周晓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2021 

月10 

日于南京雨花东路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