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地理(学)”一词与英语 geography 相对应,来自法语 géographie,源自拉丁语 geographia(geo 的含义是地球,graphia 的含义是描述)。中文语词中的地理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今中外,

“地理”一词皆源于人类的好奇,其用观察和描述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生活或想象中的所有可能的世界。

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地理记述传统,远及《尚书·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惜传统地理知识长期附丽于史学, 故于方志、地理志、河渠志等蔚为大观,长于文学传统的描述,轻视学理上的探讨,渐由诠经读史的舆地之学发展成为清代以来以经世致用为特点的沿革地理学。西方地理学知识多源并流,古希腊人集其大成,古典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轫于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以文学描述地理经行,米利都的泰勒斯等则尝试以测量观察地理,古典地理学的文学传统和数学传统并行不悖。

明末利玛窦浮海东来,将地理大发现的地理知识刊图于东方。这些知识早期流布于士大夫阶层。清代嘉道以来,中国传统地理研究的目的发生变化,随着边疆地理和域外地理学研究的传入,清人的世界图像借以扩大,清人开始开眼以观世界。徐继畲撰《瀛寰志略》,以中国传统诸藩志传述米利坚国(美国),以中国史传人物比拟泰西华盛顿,留有动人地理篇章。

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地理学来自西方,途径有二:传教士及教会学校的地理学教育;日本编译的大批西方地理学著作在中国的流布。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当以邹代钧、张相文、屠寄、谢洪赉等先贤竞相编著新式地理教材为重要标志,大规模成体系的初等、中等和高等地理教科书在学堂中的传播使用,使得近代地理知识成为清末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得以普及,启发民智,功莫大焉。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当今时代,地理知识已成为建立常识、了解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犹记些许年前,北大唐晓峰师曾写过一本给儿童的地理读本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以大家之笔,谆谆娓叙历史上的地理变迁,意在养成地理启蒙,良愿尤拳拳。我曾后思,真正的地理学基础教育奠基于中学,当盼有缘者能将中学地理教材中繁重、难涩的地理学科知识删繁就简、深入浅出梳理出来, 分享给众多对中学地理学习有畏难之心的青少年学生,可为美谈。

吾兄徐锋,往畴北大同学,即精研地理。毕业以来,有志地理教育,倏忽之间,潜心中学地理教育垂二十年矣。京华教誉,实至名归。晤谈之间,欣闻有愿,以二十载地理教学心得,合万千卷地理求索积淀,蕴藉其中,形而为著。期能为中学地理教育奉美芹之献,解决中学地理教材繁、重、难、深的学习痛点, 让中学地理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生丰富地理学识、积累文明素养、养成健全人格的启航点。徐兄夙心,深值膺赞。

徐兄以同窗之谊托余作序,余亦略知徐兄撰作缘起,感荷信任,略呈数言, 以为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2023 年 1 月 6 日

自 序

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已在地理教学、教研的第一线摸爬滚打了近 20 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我对地理学科和真实世界的敬畏之心不断增长。在现实中,被称为玄学的地理,常常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深深的无力感,讲不明白、学不懂、考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就算是拥有多年经验的老师,遇到新问题时可能还是一头雾水。这引发了我长久的思考、学习和探索。直到近几年,我才稍微摸到点门道,豁然开朗的时刻越来越多,课堂上的轻松愉快渐成常态。回看自己走过的弯路,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以让更多的人早日拿到金钥匙,打开地理之门,也算对我多年教学生涯的一个交代。

地理学之所以让大家觉得难,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地理学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如自然地理涉及了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人文地理又涉及人地关系、城市发展、工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国家战略等诸多方面。因此,学好地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科基础、相当的科学素养,还需要对人类活动和社会问题具备较强的理解力。这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地理环境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地理各要素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系统。地球运动、大气环流、天气变化、地貌演化、水的运动、生态循环等的难点都在于对其动态过程的理解,更难的是分析其相互影响和整体变化。

自然环境处在运动之中,人文环境也在发展变化。当今时代,新问题、新现象、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霾压气温、热融湖塘、土地流转、辐射功能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这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终身学习。第三,地理学实践性强,需要阅历支撑。在实际问题分析中,难倒学生的往往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见识和常识。例如,没有河流的地方为什么也会发生流水侵蚀?家乡的极端最低气温能到多少摄氏度?华北的冬小麦什么节气收割?咖啡馆布局跟产业有什么关系?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缺乏实践和地理阅历的学生来说并不简单。第四,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我们面对的地理问题都落在具体的区域中,分析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区域特征,区域不同,条件就不同。在现实中,我们既要把握宏观的大规律,又要考虑微观区域的特殊性,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认识到:地理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我还认识到: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形成地理素养、建立正确的观念。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把地理学习的点滴收获分享给大家。本书虽定位于“好玩”,但却是严肃的。其中的每一个概念、思想和方法都是前辈们经过严谨的实践研究得到的;许多关键数据、图表和结论都注明了出处,以便大家拓展阅读, 甚至开展研究。在章节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本书并不追求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更看重关键问题的讨论、地理原理的剖析和地理思维的呈现,以期达到以点带面、抛砖引玉的效果,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正如丁仲礼院士所说,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奥秘,不仅能给你带来获得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你的时空观,使你的心胸更为开阔,甚至使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因为,人人都会打上所学专业的烙印。我对上述观点深表认同。真心希望这本小书能为地理学的普及尽绵薄之力。大家如果能从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学的奥妙与价值,得到某些思想上的启发,那么,我将更加欣慰。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徐锋

2023 年 6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