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Tsinghua Imperial College)始建于1911年,
1925年清华成立了研究院国学门,亦通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简称清华国学
院。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不长的几年办院历史里,培养了70位学有专长的
国学学者,其中有几十位在后来成为中国人文学界的著名学者或国学大师。
清华国学研究院几位导师的研究在当时代表了中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的辉煌与影响奠定了清华初期的学术声誉,清华国学
研究院也早已成为清华大学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产物,它以“学术第一、
讲学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开创了清华大学早期人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共同创造的这一辉煌历史业绩对后来清华各个学科的
发展都有示范的意义,也构成了清华人文学科三十至四十年代卓越发展的
先导。
1925年3月为清华国学院开办之始,4月王国维、梁启超到校,6月
确定教授为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讲师为李济,主任为吴宓。
王国维辛亥革命后东渡,专习经史小学,归国后继续深入,在甲骨文
与殷商史等领域成就卓著。他1925年到清华执教,个人学术研究转入治蒙
古史和西北地理,同时致力于金石文献考释。
梁启超早年为变法运动领袖,失败后东渡,思想为之一变。他是中国
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学问规模宏大,其研究领域为中
国学术史、中国文化史。他1920年任清华讲师,讲授国学小史,著《墨经
校释》,在清华国学院时期著述甚多,如《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古
书真伪及其年代》《儒家哲学》等。
赵元任1925年到清华,在清华国学院四年,后转中央研究院,仍兼任
清华国学人物小传:四大导师及梁漱溟、李济
II
清华讲师。他1925年正式确定以中国语言学和语音学为学术主要方向,在
清华讲授“中国音韵学”等,将历史比较法运用于汉语史的研究。1928年
他出版了《中国吴语研究》,为清华国学院丛书第四种,这是中国学者第一
部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调查汉语方言的报告。后发表《广西瑶歌记音》等。
李济1925年担任讲师,因已经加入弗利尔艺术馆中国考古队工作,不
能常川住院,故为清华国学院特别讲师。1927年他的考古发掘报告《西阴
村史前的遗存》作为清华国学院丛书第三种出版,1929年出版《中国人种之
构成》,是中国民族科学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陈寅恪1926年加入清华国学院,其担任的课程为“西人之东方学目录
学”“佛教经典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梵文、巴利文、藏文、回纥文及
中亚诸文字译文)”,1927年他的《大宝积经论藏汉文对照本》作为清华国
学院丛书第二种出版。由其课程和研究可知,其当时的研究重点在参照欧
洲东方学中佛教经典的研究,发展佛教经典的各种文字译本之比较研究。
在国学院四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70多位学有专长的国学人才,其
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古文字学、中国史、文学、考古学、
哲学等方面的大师,如王力、高亨、徐中舒、姜亮夫、姚名达、陆侃如、
谢国桢、刘盼遂、罗根泽、王静如、吴金鼎、戴家祥、蒋天枢、刘节、朱
芳圃等。
总起来看,清华国学院时期的国学研究属于新国学、新史学的研究,
注重从西洋学术吸取研究方法和观念,追求以近代外国研究学问的方法来
治国学。
王国维1927年自沉,1929年梁启超病逝,当年夏清华国学院结束。
同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赵元任担任史语所语言组组长,李济担任考古组组
长,陈寅恪以清华大学教授而兼任历史组组长。国学院助教浦江清则转至
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中研院史语所可以说是以清华国学院导师为骨架的。
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文学院,清华的国学研究则从国学院时期转入了文学
院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文、史、哲三个系规模不大,一般有教
授五六位,讲师和助教若干。文学院时期包括了后来西南联大时期,直至
序
III
1952年院系调整中清华文学院整体转入北大为结束。
文学院时期的清华文科以中西兼重为特色,故中文系“注重新旧文学
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结合”,历史系强调“中外历史兼重”“西洋史学有许
多地方可资借镜”“中国历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的学术”。哲学系主张“中
西融汇”,史论兼重而偏于理论。这些学术环境也塑造了同时期清华国学
研究的方向。杨树达、冯友兰、王力、闻一多、张荫麟、吴晗、陈梦家、
朱希祖、刘文典、雷海宗、许维遹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总的看来,文学院时期的清华国学研究,仍然是“属于新国学、新史
学的研究,追求从西洋学术吸取研究方法和观念,以近代外国研究学问的
方法来治国学”。但也有变化,不再像吴宓和陈寅恪二十年代那样强调学习
欧洲东方学研究,而是吸取西洋学术方法参与中国近代学术学科的建立,
冯友兰、杨树达、王力的研究都是如此。文学院时期的清华,在中国人文
研究方面已经与北京大学并驾齐驱,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北大。
1952年清华大学文学院全部转入北京大学,壮大了北京大学。1978年
以来,清华大学先后恢复和建立了外语系、社会科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
思想文化研究所,其中1985年建立的思想文化研究所由张岱年先生任所长。
在此基础上1993年12月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陆续复建了历史系、哲
学系等。2009年国学研究院复建,2012年人文学院从人文社科学院分出独
立。恢复文科以来,陆续有一些代表性人物加入到清华国学研究的队伍中
来,他们的加入对促进清华国学研究的复兴、对传承发扬老清华人文研究
的优良传统发挥了重大作用。
现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组织出版《清华国学人物小传》,希望能够将清
华校史当中那些研究国学的典型人物的生平、学术特点,特别是与清华的
渊源,以“小传”的形式展现出来。“小传”不求“全”,而是期待能起普及、
宣传之效用,让清华国学研究的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期待越来越多的
人加入到清华国学研究的传统当中。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