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华侨大学积极开展港澳台侨及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2020年12月教材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中华文化概要》是该系列第一批重点编写教材之一。《中华文化概要》获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和华侨大学重点教材建设项目资助。“中华文化概要”(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获评2021年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

《中华文化概要》书名在“中国文化”和“中华文化”、“概论”和“概要”之间几经取舍,最终确定为《中华文化概要》。首先,从文化属性上说,中华文化更具文化意蕴。“中国”和“中华”既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现实范畴。虽然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通用,但“中国”更强调地理地域概念,而“中华”更强调民族文化概念。其次,从对象适用性来说,一方面中华文化更具广泛性。区别于国内其他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港澳台侨学生。2014年6月习近平在出席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时指出:“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中华文化能综合考虑到对港澳台侨学生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更具针对性。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考察暨南大学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他勉励港澳台侨学生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第三,从统战工作的基本遵循上,中华文化更具有民族性和权威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政治理念和民族工作战略指向写入报告。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中华民族”概念首次写入宪法,同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国家发展目标,这是从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对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和性质发展的权威阐述和最高确认。

《中华文化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发展目标为根本遵循,服务于新时代海外统战工作战略,以“溯文化之源,窥文化全貌,承文化经典,凝文化精神,塑文化自信”为主旨,按照“文化—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民族(国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条相互交叉而自成体系的认知逻辑路线,由表及里进行中华文化系统性、阐释性及内核化教育,力图构建较完整的中华文化认知地图,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精髓和中华文明根性,让港澳台侨学生形成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宗教以及成长背景的文化共识和文化自信,有利于形成客观科学的历史观、疆域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使中华文化倡导“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成为每个港澳台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和行动圭臬,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融与互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中华文化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大历史观的逻辑思路和文化演进的叙事原则来展现中华文化。导言阐述大历史观:中华之为中华;第一章盘点中华文化形成的不拔之基;第二章洞悉中华哲学的儒道佛哲学思想;第三章提炼千年道统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第四章展现道不离器的中华文化基本形式;第五章梳理美美与共的中外文化交融与互鉴;第六章阐释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及其现实路径;第七章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天下大同的世界意义;结语呼应导言,同时呼吁广大港澳台侨学生融通中外文明,为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中华文化概要》由骆文伟担任主编,设计总体思路和框架,并负责全书统稿和审定。各章节编写分工如下:导言由骆文伟编写,第一章由赵威编写,第二章由骆文伟、骆嘉意编写,第三章由董艺乐编写,第四章由黄孔雀编写,第五章由魏丹编写,第六章、第七章和结语由袁张帆编写。此外,参与《中华文化概要》编写和资料整理的还有刘艳、梁超、王惠等人。

《中华文化概要》在编写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华侨大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张西平、李道湘、沈桂萍、翁贺凯、张梧、李存山、庄锡福等专家、学者进行了悉心指导,华侨大学教务处同仁在编写与出版方面积极协调,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们对《中华文化概要》进行了细心审校,在此,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中华文化概要》还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著作、文献、教材、报刊及网络资料,在此向这些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编写组成员囿于学识有限,《中华文化概要》所涉内容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予以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中华文化概要》提供配套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慕课课程等教学资源,读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教学大纲 教学课件 电子教案 慕课课程

编  者

2022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