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以来,我国民航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起已连续六次连任为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目前,我国已有境内运输机场(不含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241个,运输航空公司64家,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3903架,定期航班国内通航城市(或地区)达到237个(不含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全国航空人口数已经达到3.8亿;通用航空在册航空器总数达到2892架,通用机场数量增至339个。依据我国“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将升至270个,年旅客运输量将达到9.3亿人次。
2018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民航安全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强调了航空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包括空防安全在内的航空安全也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航的高速发展助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给航空安保工作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过去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航空安保风险仍会存在,并还将持续给空防安全带来压力,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随着民航业的发展,我国航空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航空安保工作作为航空安全的重要保障,涉及的安保人员和非安保人员数量也在增加,对于相关人员的航空安保教学和培训显得越发重要。
目前,市面上有关航空安保基础理论的教材相对较少,适合用于教学、培训或者作为航空安保阅读材料的书籍也并不多见。为此,我们编写了本书,以期能深入浅出、相对完整地介绍航空安保理论的框架体系和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尽量从多维度对航空安保的发展历史作出完整的阐述;二是基于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介绍航空安保管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和主要内容;三是努力结合航空安保最新的发展,介绍最新的公约、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同时,将近年来以及未来行业关注的陆侧安保、航空安保文化建设、无人机、网络安保和多式联运的安保等热点问题纳入本书;四是在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本书自己的观点;五是在进行理论和观点阐述的同时,在书中插入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以拓宽读者的视野,加强对航空安保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书共包括11章,整体框架由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邱珂老师和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宋丽老师共同拟定,全书统稿由邱珂完成,具体分工为: 邱珂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五节、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宋丽负责编写第三章、第五章第一、二节、第六章第一至第四节、第七章和第八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必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
编者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