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医学知识来源有三,第一种是医学专业书刊。其中,医学书本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导对疾病的具体知识,这是一般的知识,是广大医学前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经验结晶,是主要的学习资源,这是“授之以鱼”;另一类是给读者一种创新思维方法,启发读者思维,举一反三,这属于“授之以渔”。一本好的医学著作,可让工作繁忙的医师得到事半功倍的受益。本书编者力图对后者做一次尝试,向广大医师提供目前最有效的化疗方案,帮助医师高效地从书中学到改进疾病治疗效果的科学方法。第二种是从老一辈言传身教中学习。学习他们对待患者的态度、处理疾病的认真细致及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种是从患者身上学,不同患者得同一种病,其表现也会大不相同;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不但表现不同,用药的剂量也会相差很大,而且疾病的变异性、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等,这就需要从过去同类疾病中找规律,举一反三,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针对性诊治。这种知识,可以从上述的思维方法中汲取。

医师服务的对象是患者,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民将这重任托付给医师,医师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医德。医德体现在平时所说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切为了患者。这是医师的天职,从实习医师开始,就要学习全面掌握病情,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用药及检查是否恰当,有无误诊误治(当然这点很难避免),有问题需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查找资料,直至问题解决为止,这是对一名合格医师的基本要求。

本书是将编者从医大半个世纪的经验与体会,特别是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实践经验保存下来,留给广大年轻医师,以造福于人民。因此本书的特点是实用、全面、易懂、创新,每章节内容都是临床上用得上或可能碰到的问题,内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不生搬硬套,不夸夸其谈,不谈论没有临床意义的高深理论,力争为每位读者、每位医师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从书本上学,就要有一本好的专业书,可以从中快速学到有用的知识。当医师的不读书,是对患者不负责的表现;编写医学著作,不结合临床实践,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医师读书的目的是解决临床上的诊治问题,若书本内容与疾病的诊治无关,那对医师的工作有何裨益?所以,实用是评估一本专著质量的主要指标,编书、写论文,要反对内容和格式上的“洋八股”。所谓洋八股,是内容上基本有个框架:罗列国内外大量无突破性数据;与临床诊治无关的基因突变,或检测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用作者的病例,一一对照研究,并列出多种多样的图表,读者看得眼花缭乱,有的不知所云。因为样本不同,数据肯定各异,难以突出重点,容易淆乱视线。故医师的时间很宝贵,特别是大城市的大医院,日常疲于应付手头工作,最需要好书推荐。怎样评估一本好书,应针对书名,贯彻以下四个方面,编者命名为编书四大原则:实用(内容已叙述如上);全面,凡与书名有关内容均有涉及;易懂,不故弄玄虚,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创新,写书要有编著者本人的创新内容,不能全是引用检索的资料,加上作者无突破性的结果。关于创新,在本书的附录Ⅰ及附录Ⅱ有详述。

本书力图做到以上各点,但由于编者年老体弱,力不从心,虽经多年推敲,仍难完善,敬请谅解。

近十年来,急性白血病领域存在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化疗与骨髓移植(简称移植),准确地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同看法;二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危险度分型问题。对于移植在急性白血病治疗方面的地位,编者在2013年3月3日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详细表述,此问题目前已获共识(详见附录Ⅱ)。对于ALL危险度分型问题,编者在2011年内蒙古呼伦贝尔举行的“全国儿童血液与肿瘤学术会”上做的“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策略调整的思考”的专题报告,指出了我国历届全国儿童血液与肿瘤学术会上提出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高危ALL标准过于粗糙,治疗强度难以做到个体化原则,往往因治疗强度不足而复发,建议增加超高危ALL一项;对于低(标)危患者,编者在2005年杭州“全国儿童血液与肿瘤学术会”上,建议成立全国非高危ALL经济方案协作组(详见第16章),此问题目前已获共识。

吴梓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