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已经从1949年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员进行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的启动状态,发展到了已有近12万人持有劳动部颁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初具规模阶段。目前,心理咨询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为公众所认可,人们不再视心理咨询为羞耻,这其中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在这一形势的推动下,应用心理学专业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学科之一。
2010年2月1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应用心理学专业规范修订草案中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已被确定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教育学、医学等非心理学专业也将“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纳入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之中。不仅如此,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各样的竞争愈演愈烈,来自各方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目前我国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心理咨询师的相关培训也将“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置为核心课程。本书正是基于这种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的编制,不仅积极汲取了现行本科心理学专业及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使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教材的优点,而且结合了当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际需要,在编写宗旨、结构和取材上都做了较为科学的整合。本书编写的宗旨是把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前沿性、规范性与实践性,提升我国各层次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的教学质量。本书的结构特点是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备。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教学特点两方面考虑,书中增加了引导案例及案例分析、思考题及推荐阅读资料等内容,使本书更加正规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内容的选取上,本书不仅在讲解传统理论的章节中运用了新的研究成果,还将现代影响较大的一系列新的心理疗法纳入其中,使本书更具有时代感。本书以易懂且不失专业性的语言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进行了清晰而详尽的阐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全面地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体系与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现有教材中,咨询与治疗方法部分一直被视为重要章节。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讲解,以三大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为主体进行介绍的版本比较常见,即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认知与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方法、人本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认为,所有的心理咨询方法均有效,但是只有根据具体的求助者和具体的心理问题慎重地选用最合适的咨询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行为主义疗法比求助者中心疗法适合治疗恐惧症,对身心疾病有效的疗法则是心理动力学疗法加药物。为此,寻求某种咨询方法所对应的适应症或某种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是许多咨询师努力的目标。
在当代占主流地位的折中主义取向的治疗者中,对策略的取舍应遵循一个原则,即不拘流派,择善而行。可根据求助者的条件和问题的性质,从任何已掌握的技术中选择最合适者。当然,咨询师必须有相当丰富的理论、技术储备,在选择咨询与治疗方法时主要考虑来访者的特点、问题的特点、每种咨询方法的特点、咨询师自身的特点,以及各种特点的最好的匹配性。本书在继承现有教材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将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分为四大体系进行讲解:一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二为传统心理治疗技术体系;三为除传统心理治疗技术以外,影响较大的各类疗法体系;四为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主要疗法体系。与目前国内现行教材相比,这样的安排在治疗技术体系内容的讲解上更注重系统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内容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的另一突出特色就在于增设了实践指导内容。本书中“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个体心理咨询分类及其应用”与“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三章的设置,就是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环节纳入教学内容,而这一教学内容在我国现有教材中以实践环节系统设置还是第一次。
本书共分三篇十章,由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教师合作完成。由雷秀雅任主编,丁新华、田浩任副主编。各章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田浩执笔;第三章由刘愫执笔;第四章由张凤执笔;第五章由杨智辉执笔;第六、八章由丁新华执笔;第七、十章由雷秀雅执笔;第九章由彭玮执笔。以上参编者均为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教学、研究及实践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每位编者都对基本理论与重要文献做了细致的分析与整合。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努力让本书更加系统,并且更加实用。
本书自2010年第1版发行以来,承蒙读者厚爱,得到广泛好评。为了回馈读者,编者在收集读者意见并结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第3版在结构上仍然保持了第2版的特点,由理论篇、技能篇和实践篇三部分组成,但在内容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本书可作为本科心理学、教育学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和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参考书及大众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指南。
本书能成功地完成写作、编辑和出版,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在策划和出版中付出的努力;其次要感谢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感谢心理学系訾非副教授和李明博士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在本书完成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另外,本书是在借鉴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领域前辈的辛勤劳作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每一章内容中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精华,借此向前辈学者表示致敬和由衷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修订过程中予以借鉴,从而达到提高教材质量的目的。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