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是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本次教材编写,不仅强调突出“三基”内容,知识点明确,能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而且也强调中医辨证的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不仅注重继承,强化经典,而且重视发扬,强调拓宽学生视野,在“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学术进展,使学生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灵活掌握并运用本学科先进知识。
本次教材的编撰,保留了第1版教材的整体框架,并借鉴了全国多个版本《中医诊断学》教材成功的经验。本书分为正文(绪论及上、中、下三篇十章)及附篇(三章)两部分。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内容、原理、原则、发展简史及学习方法。上篇为诊法篇,共分四章,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中篇为辨证篇,共分四章,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淫、疫疠辨证,情志内伤辨证,劳伤、食积、虫积、外伤、药邪辨证),病性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阴阳辨证),病位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下篇为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篇,共分两章,介绍了病情资料的收集、属性分类与综合整理方法,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思路、内容与要求,以及病历书写与要求。附篇为现代研究与特殊诊法,共分三章,现代研究介绍了运用现代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手段,进行中医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方面研究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思路和所取得的成果;特殊诊法选择介绍了耳诊、甲诊和第二掌骨侧诊等诊法的原理、临床意义。以上每章之首,有学习目标,简要阐述学习本章知识或技术的目标;每章之后又有小结和复习思考题,小结是对该章内容和重点进行的概括,复习思考题则是根据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的题目,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在相关章节增加了课程思政元素。同时开发了融合教材数字资源,包括PPT 、富媒体资源、病案实例、同步练习、拓展阅读,可供借鉴。书后附录了部分古代医籍原文、舌象彩色图谱和重要参考文献。
纸质教材的绪论、心与小肠病辨证由何建成编写,全身望诊由车志英编写,局部望诊由李琳荣编写,望排出物、望小儿食指络脉由陈宏志编写,舌诊由许家佗编写,闻诊由杨朝阳编写,问诊由魏红编写,脉诊由邹小娟编写,按诊由张建英编写,八纲辨证由宋红编写,病因辨证由
陈锐编写,气血津液辨证由胡志希编写,阴阳虚损病辨证、气血津液阴
阳兼病辨证由燕海霞编写,肝与胆病辨证由王琳编写,脾与胃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由方朝义编写,肾与膀胱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由田茸
编写,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与经络辨证由刘燕平编写,诊断综合
运用与病历书写由梁建庆编写,现代研究部分由陈家旭、薛哲编写,特
殊诊法由徐征编写。最后,经副主编、主编统稿,全书由主编审定,完
成定稿。
本教材数字化工作,由数字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共同完成。其中绪
论、闻诊、病因辨证由王利编写,舌诊、望排出物、望小儿食指脉络、
诊断与病案由江涛编写,全身望诊、局部望诊由曹娟编写,问诊由依秋
霞编写,切诊由曹彦编写,八纲辨证由彭浩编写,病性辨证由燕海霞编
写,脏腑辨证由丁杰编写,脏腑兼病辨证由徐征编写,现代研究、特色
诊法由任威铭编写,名词术语泰文翻译由连晔编写。
科学在不断发展,中医诊断学无论理论抑或临床均在不断完善与发
展。本教材的编写,虽经编者多次修改、审定,几易其稿,但限于水平
及时间,如有疏漏纰缪之处,望请各位专家及读者不吝指正。
本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类、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也可供临床医师、研究生、“西学中”医师(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进修医生等使用。
《中医诊断学》(第2版)编委会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