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口流动是我国人口城乡和地区结构变迁的主导因素,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全面进入市民化阶段,健康是流动人口增强改革成果获得感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共建共享与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的健康水平正在下滑,应对流动人口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向具有稳定就业和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卫生服务。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供给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形成维护和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的强大合力,既要强调资源及利益的协调,也要重视跨部门、跨地域、跨组织的合作。本书的核心问题是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问题,按照“理论基础—现状审视—逻辑建构—实践问题—解决对策”构建研究脉络。
第一,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理论基础与现状审视。
本书从行政学视角基于“状态—结构—绩效”这条完整逻辑链构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揭示协同结构的影响机理并设计解决策略。
同时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卫生服务专项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及流行病处置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卫生服务享用状况的对比分析及内部享用状态考察,发现流动人口不仅与户籍人口在卫生服务享用中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内部存在明显的群体分化,个体能力、政府驱力、经济动力及社会助力的协同作用是促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获得感的政策方向。
第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逻辑机理与实证检验。
本书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的逻辑机理和实现机制,发现“协同认知—协同策略—协同效应”既包括“认知共识—状态现象—互动行动—调节条件—结果产出”的协同供给逻辑,又蕴含“需求合理性分析—需求满足路径—需求满足结果”的需求实现机制。在需求满足中,既要通过资源与利益协同解决协同的动力问题,也要通过主体协同与流程协同提高协同供给能力,同时对于协同供给进行责任约束与政策支持,调节协同策略与协同效应的关系。根据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理论逻辑,运用复合系统模型检验协同效应,结果显示协同度的发展趋势虽呈上升态势,但整体处于不协同状态,目标协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利益协同则稳步提升,资源协同、主体协同和流程协同是协同度改善的焦点策略。
第三,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动力的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
协同动力策略通过资源协同和利益协同提升主体的供给意愿。资源匹配是达成协同意愿的外部物质保障,利益相容是个体与组织集体行动的直接动因。在资源协同方面,一是落实常住人口数量作为资源匹配的基本依据。根据本地常住人口数量编制地方和部门预算,将流动人口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二是运用地理分析技术制定具体的资源配置依据,根据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享用数量和健康结果的地理差距向具体区域精准匹配资源。在利益协同方面,首先,激发利益主体表达合理诉求,赋予利益相关者话语权。其次,政府需综合使用按人口付费和按项目付费两种方式补偿服务提供者,运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避免流出地利益受损,同时设立流动人口健康基金。再次,运用显性与隐性组合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服务供给。直接的显性激励方式是保证社会组织的合理利润回报,间接的显性激励方式是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隐性激励方式体现为对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声望激励和公共资源支持。最后,运用复合利益调动基层供给人员的积极性。
第四,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协同供给能力的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
协同供给能力策略是供给的期望值要素,体现供给主体对完成供给的主观概率判断,多元主体参与及供给流程优化是提升供给完成概率的主要策略。首先,在主体协同方面,一类是政府内利益相关者,中央政府根据健康收益明确划分流入地与流出地的供给责任,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根据流动人口迁移前、迁移中和迁移后不同的健康需求匹配卫生服务,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从内而外地实现供给部门的条块协同。另一类是政府外利益相关者协同供给,流动人口多元化的需求需发挥企业、社区、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本地居民及媒体的联动作用。其次,在流程协同方面,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构建决策、生产、绩效的全流程供给。决策阶段卫生服务供给主体根据流动人口需求明确供给资源的配置方向。生产阶段负责卫生服务的精益生产,卫生服务生产既包括常规卫生服务,还包括拓展型服务,尤其要依靠市场提高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绩效环节是对卫生服务供给质量的监督与改进,运用绩效评估工具考察卫生服务供给是否满足了流动人口的健康需求,将流动人口主观感受贯穿于供给流程的始终。最后,依托约束策略及保障策略进行外部调节,约束策略包括政策制定与绩效管理,保障策略通过法律协同和政策协同予以实现,同时鼓励创新型供给方式。
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