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黛博拉·布劳蒂加姆(Deborah Br.utigam)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伯纳德·施瓦茨国际政治

经济学教授、中非研究计划主任

中国新近在非洲的活动在国际舆论上仍然存在争议,而且被严重误解。

一方伙伴是人口稠密的大国,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和工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有54个国家,从小到大不等,该地区大多数经济体仍旧依赖出口

未经加工的原材料。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中国重新向世界打开大门,

“文革”后第一批中国人来到非洲寻找商机时,这两个如今截然不同的地

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1978年后,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磨

练了一种“点金术”,将发展型国家、肯闯肯干的人民和市场力量混合在

一起。然后他们开始仔细但坚定地进行试验,正如曾被多位领导人引用的

那句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几十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告诫非洲国

家不应试图复制中国的发展经验,而应在自己的石头上摸索过自己的河流。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至多可以为非洲的探索提供机会和想法。

中国政府1960年起就为非洲的项目提供资金。1979年,第一批中国

建筑公司开始在非洲争揽承包合同。中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股权

投资,当时我刚开始研究中国在非洲的援助和投资。在过去20多年里,

金融、投资和研究都在加速发展。

在这本非凡而发人深省的书中,唐晓阳融合了商业管理和哲学领域的

学术训练,以及十多年来在非洲和中国的实地研究。我第一次见到唐晓阳

是2007年4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中非会议上。他从纽约的新学院大学

过来,当时正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则在弗莱堡大学学习过。他用略

带德国口音的英语告诉我,他计划在安哥拉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进行

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考察,研究中国公司。

当时中非研究的圈子很小,只有少数几位学者能运用中文在非洲进

行实地研究。我们很快开始了研究方面的合作。在此后的10年中,我和

唐晓阳前往中国和非洲进行了8次实地考察,并一起撰写了多篇论文。另

外,他自己在田野调研中去了至少15个非洲国家,对许多国家还反复探访。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并日益相信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研究者和朋友。

他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入,沉浸其中,几乎像人类学研究。他知道在中国对

非洲大陆的兴趣不断升温时,非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涵盖了中国在贸易、基础设施、经济特区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书

中列举了大量来自实地的例子,这些例子为分析提供了基础,并阐明了中

国的发展路径在实践中如何运作。唐晓阳现居北京,是一位活跃的学者和

顾问,对中国的政策制定以及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严峻考验有深入了解。

他的书突出了中国路径与西方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方法有怎样的不

同。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善治(民主、透明)会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而且确实可能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但中国人则将发展视作以农业和工

业现代化为基础的结构转型。西方为非洲应该如何改变制定了配方和规

则,而中国人则倾向于承认非洲国家的现状,无论它们治理得好还是不太

好,然后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做法。中国在非洲的做法以灵活的实用主义为

指导。

唐晓阳的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非洲是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并没有

确定的蓝图。在马拉维,中国外援农业示范中心将公司业务与援助相结合,尝试实现财务可持续性的途径。该公司培训农民,但也开发种子和种植蔬菜,为中心获取收入。一家应埃塞俄比亚总理邀请进行投资的制造企业反过来向东道国政府提出建议,指出需要改革哪些政策实践才能使工业投资实现盈利。一位加纳企业家从当地的一家中国工厂学习塑料回收,然后从他们那里购买机器,创办自己的塑料回收业务。

这些故事以及更多故事构成了唐晓阳论证的坚实基础。这本书注定是

一部经典之作。它思考深入而透彻,并以十多年来积累的证据为基础。关

于中国实践的真实情况,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了解,但没有比唐晓阳更

好的导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