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怎样科技创新、为谁科技创新”,国家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由原来中央各部门管理的近百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而来,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与改革前计划相比,创新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影响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和众多影响因素,存在着“魔川”“死亡谷”“达尔文海”等诸多风险。因此,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创新治理,需要全面了解其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并做出相应的治理举措。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为更好地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提高相关科技管理和创新治理的工作效率提出发展建议。
本书的研究历时四年,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典型项目进行了多轮次调研,总结凝练了项目成果转化模式,撰写形成了典型项目案例; 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和构建了专门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创新治理“超螺旋”理论模型,依据模型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了内在运行机理分析,提炼了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最终形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遴选指标体系。
本书的研究是在科技部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问题研究”(KZ31042901)资助下完成的,特别感谢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项目调研中给予的积极帮助和支持,在研究讨论中给予的各种思路和启发。还要感谢所有我们前去调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给予的帮助和配合,尽管有些项目并未呈现在本书案例之中; 此外,感谢所有参与我们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的项目组和科研工作者们。
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方卫华老师,三年来他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研究组会与所有讨论,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启发和灵感,贡献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郑晓齐老师、陈向东老师、汤鹏翔老师,感谢“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的杨晓非老师,感谢清华科技园的梅萌老师,与他们的交流和探讨,让人受益匪浅。
本书是研究项目成果的一种呈现,章琰负责本书的总体设计、指导、修改校订与统稿等工作,姜全红负责部分撰写、修改校订与统稿等工作。初稿的撰写分工如下: 第1章由朱英执笔,第2章由李昱璇执笔,第3章由姜全红执笔,第4章由李萍执笔,第5章由章琰、姜全红、李瑞、朱英、张锦程、何璐执笔,第6章由姜全红、王静执笔。此外李荣川、宁云、王慧敏、代亚男、齐南南、张桐筱等参与了项目调研和其他未收入本书的部分案例初稿的撰写。感谢所有项目团队成员的辛勤努力、通力合作与执着坚持。
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学术文献资料,在正文之后的参考文献中进行了著录,正是有他们的工作作为基础,本书才能有所创新。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晓蔚女士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一定还存在不少不成熟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谨以此文,献给未来。
章琰
2025年4月于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