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本书介绍了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它分为多个层次,既可作为教材,也可供社会大众浅读。

所谓博弈论,是研究多个主体之间如何根据对手(们)的行动作出策略反应的理论,意即研究多个主体之间策略互动的理论。它是讨论行为与动机、竞争与合作以及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中叶,博弈论已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善、细节丰富、学科交叉的分析工具,对政治军事、经济管理、工作生活乃至生物进化等诸多现象都具有普遍适用性。随之,对博弈论知识的渴求已不再局限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理、工、文、法等专业的学生和社会读者也都期望学习一二。然而,面向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而设立的相关课程在国内尚属少数,有针对性的教材也比较少见。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素质教育,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因此,具体到博弈论这一经济分支,面向素质教育与交叉知识,编写一部国内大学生适用的入门教材实属必要。

编者从多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尽管来自不同专业的众多学生对博弈论饱含好奇和热情,但是在初学或咨询之后,热情却骤然下降。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博弈理论深奥难学,因此望而却步。一般来说,熟练掌握博弈论需要具备高等数学基础和抽象分析能力。因此,目前的教授对象主要集中在数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很少扩展到大中专院校的普通学生和社会大众。那么,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博弈知识和简单实用的博弈要义传授给毫无专业基础的初学者?这是编者近些年探索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毕竟课堂传授的受众有限,而编写一部由浅入深、情节丰富的入门教材或读物,则既能吸引读者阅读,又能启发读者思考、温故知新。

就非专业学习而言,高校学生和同等学力的读者在学习博弈论时所表现出的特征是: 富有热情、长于思辨,但怕抽象、难持久。因此,本书针对上述特点,紧密结合现实场景,由浅入深地介绍博弈论知识。编者还创新写作风格,避免枯燥晦涩的同时又不失严肃。

具体而言,本书的创新有三: 第一,调整知识侧重点,在内容上适当弱化理论推导和符号演绎,提升知识的应用性和通识性。即便不可避免地涉及理论分析和抽象概念,也是先由故事或案例开始,再引入简单模型和通俗定义,然后才是抽象概念和符号演绎。第二,创新写作风格,本书将艰涩理论生动化、形象化,使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而不仅仅飨以读者“夹心面包”。除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外,本书还有导出模型的引语故事、源出现实的案例分析、辅助理解的扩展阅读、深入学习的进阶阅读等。第三,书中的许多案例都是全新的,都经过编写组的精心编排和努力耕耘,涉及领域宽泛,更适合读者的数智化、多元化和兴趣导向型知识结构。

本书的主编为葛泽慧和闫相斌,副主编为于艾琳、张运环,编写人员还有魏启涵、黄晋婷、雷思淇、吴桐、冯曙光等。同时,本书得到北京科技大学教材建设经费资助,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的全程支持。

书中标注*的章节为高阶内容,供有基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选读,在入门级讲授或阅读中可以略过。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在所难免,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现在,请你进入精彩的博弈世界!

葛泽慧闫相斌

2023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