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7年11月,以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为首的研究团队宣布,人类iPS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成功,消息一经传出顿时举世震惊。我当时正好在文部科学省担任生命科学课课长之职,主要工作就是与大学、企业的研究人员,以及记者、国会议员、企业经营者、知识产权专家等相关人士见面沟通、交换意见,从而拟定政策方案。在这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
们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每天都在思考、提案,事事身体力行。iPS细胞的横空出世,简直就是对科技政策工作者的一次难得的历练,作为亲历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倍感幸运。那时我们就深刻地体会到将生命科学与社会连接起来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将iPS细胞从基础研究到知识产权、临床研究、产业化统统纳入视野,并且不断解决有关生命伦理的课题。
除了iPS细胞之外,我还参与了诸多与科学相关的社会课题,例如,脑科学、基因组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过渡,科学传播,以及研究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等等。基于这些经验,我在本书中阐述生命科学政策的时候,特别重视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社会应用,并且试图对其加以综合考量,而不是高来高往、纸上谈兵。具体涉及的领域则是伦理、法学以及社会课题,临床研究及其产业化的相关课题,还有科学工作者与普通民众的沟通交流课题。这些概念的归纳总结,刚好对应了本书的副标题——连接社会与科学。
生命科学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基因组学、脑科学、干细胞、植物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其相关知识,不过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因素应是具备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如何将这门经常产生新的智慧、备受公众瞩目的科学在社会上恰如其分地定位才是时下的当务之急。但是,连接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具体方案,目前尚未实现体系化。
因此在政策方案的拟定、执行之际,我需要会见有关人士并且与其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一线的知识与智慧,着实受益匪浅。在这个领域中,关于政策的立案,从政策实施的角度考察政策得失的现有文献均为空白。因此,读者若能通过本书实现知识共享,从而进一步促进生命科学的振兴,我将不胜荣幸。
想要解锁生命的奥秘、克服疾病的痛苦乃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生命科学即可维持并增进人类的健康,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做出贡献,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神往。不过生命科学要实施以人体为对象的研究,遗传信息的解析,最近又发展到以心灵领域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必然会产生诸多伦理、法学、社会性的课题,这与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均有所不同。关于生命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原先大多都是从生命伦理学的立场展开论述的。虽然生命伦理学中也会进行诸多研究活动,但执着于理论性、抽象性的探讨较多,而着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树较少。
于是现实情况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提案寥寥无几;即便有了提案,恐怕也是高而不切者居多。生命伦理学之所以应运而生,想
必是可以对生命伦理课题提出现实性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命伦理学无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希望今后能够有所发展。
另外,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未拘泥于传统的生命伦理学领域而止步不前,科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与在大学研究室中所进行的基础研究相比,恐怕更多地还是表现为研究成果在医疗、产业方面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要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再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体流程中探讨出一套有效的机制,以便实现临床应用和产业化。这是因为生命科学不仅要解析生命的机制,还与疾病的剖析、诊断、治疗等密切相关,并且今后还会成为创新的源泉。
最近,科学传播的观念颇受瞩目。要想推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包括其优势、劣势在内都必须获得全民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下,我希望广大市民、科学工作者、行政官员、企业家之间能够多层次地相互交换信息(彼此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向欠缺知识的普通民众灌输知识。
包括上述几个侧面,我在写作本书时试图从整体上来把握生命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另外在此特别申明的是,虽然本书中所涉及的事例均出自我在文部科学省以及日本学术会议秘书处等工作岗位上的实际经验,但其中所阐述的观点则完全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并无任何官方背景。
关于本书的结构,在此不妨做个简要的介绍。第Ⅰ部分主要
介绍了近年来日本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iPS细胞。虽然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运用其独创性的方法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取得了成果,但这项成果是日本科学技术综合实力下的具体产物。另外,本书剖析了iPS细胞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意义,还对旨在振兴iPS细胞研究的相关政策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回报社会的政策进行了说明,进而通过一连串的叙述,试图对最前沿的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从参与政策立项的当事人角度解释了政府决策与研究人员、新闻记者在观念上的不同之处,在实际中会发生些什么,具体有着怎样的背景,等等。第1章侧重于论述建立研究支援体制的背景和经过,第2章侧重于论述国际动向、迈向产业化的进程与现状。
第Ⅱ部分讲到了与伦理、法制、社会性课题密切相关的最前沿生命科学研究,并且对研究的流程、内容以及具体课题做了说明,其中还提到了最近刚刚成为显学的“超越自我”部分。作为个别性的课题,本书首先在第3章中讲述了国民高度关注的脑科学,并且还就脑科学的重要性与前途以及脑神经伦理学进行了研究。在第4章中,还就相关人类信息、生物样本的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包括人类基因解析、生物银行、队列研究等。虽然这些问题过去曾经多有探讨,但由于近年来技术的进步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予以应对。进而还对人类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胚胎干细胞)、设计试管婴儿等围绕人类胚胎的复杂问题进行了探讨。接下来,在第5章中,对是否存在能够解决所有生命伦理问题的“普遍性生命伦理”进行了研究。
结论就是关于生命伦理问题,只能采取脚踏实地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寄希望于找到一个万能公式,简单套用后就能立即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第Ⅲ部分,对如何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回报社会的过程做了说明,同时还就诸多衍生课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在第6章中,对发达国家的医疗体制以及疾病结构的变化对生命科学所造成的影响进了研究;其次在第7章中,则对将研究成果回报社会的难点之所在,即疗效的制度宗旨以及相关课题做了说明,同时还对日本大学饱受诟病的政策性应对问题进行了剖析,包括临床研究的课题、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过渡的课题,等等。另外,还对产业化课题的具体事物,即风投企业与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Ⅳ部分主要研究了生命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首先在第8章中,对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科学工作者必须洁身自律,否则就会失去社会的信任。其次在第9章中,研究了民众对于旨在服务社会的科学及生命科学的期待与不安,以及叠加产生的各种问题。另外,还对科学传播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除了举例说明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手段——科学咖啡馆、科学大会以外,还对连接生命科学与社会的人才培养的必要性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