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我喜欢写作。当静下心来,将思绪与心情凝练、提纯,便能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深浅浅的喜怒哀乐,而且这些印记不会因岁月风霜的洗涤斑驳褪色,反如陈年的酒,越积淀越醇香。

我喜欢绘画。在洁白的纸上,可以随手勾勒简洁或繁复的线条,留下纯粹或斑斓的色彩,堆砌缓慢或极速的时光,展示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柔美或毫厘不差、细致入微的精准。

然而造化弄人,我却阴差阳错成了医者。作为专业是重症的儿科医生,要对人温暖,对事冷静,不仅应善于抽丝剥茧、做到心细如发,还需保持快速反应的能力,敢于果断处理。

于我而言,“医之道,始于慈悲,得于教育,成于勤勉,精于管理,立于科研”。绘画是生命的淡彩,阅读是生命的延展,写作是生命的重量,音乐是生命的韵律,医学是生命的原点……每当面临医学的艰辛与压力时,绘画能助力更为准确地了解身体的结构与病原体的复杂,阅读可以拓宽对生与死的认知和理解,写作能尽情抒发对生命的感悟,音乐则化解所有的失落与感伤。当文学、医学和美学碰撞时,生命也会随之变得精彩而不张扬,一如风动藤蔓、细嗅蔷薇,一如这部《罕见病叙事医学:爱,有温度》。

这是一部分别从医者口吻讲述、患者视角审视,罕见病接诊者及罹患者的心路历程之书。字里行间,你会看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而不凡、难而不惧、哀而不伤,让我们体会“病,多疾苦”;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约而同、挺身而出、知难而进,让我们知道“爱,有温度”。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知晓,国际罕见病日始于欧洲罕见病组织,于2008年2月29日发起。后来,全世界达成共识,将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定为国际罕见病日,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的2月,其实是29天,也就是说,大约每4年,才会遇到一次这样特殊的日子。也正是这样的日子,彰显了设置它的初衷,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问题的认知提升。

我们也知道,在提出国际罕见病日之前,罕见病患者其实一直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诊疗之中,只是那时的他们,也许被称为“脊肌萎缩症”“地中海贫血”“尼曼匹克病”……也许被称为“染色体异常”“基因异常”“先天发育异常”……是的,他们一直都在,在默默地用自己的生命抗争命运,他们的家庭一直都在,在静静地尽己所能保护家人。很高兴现在无论是医学界还是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罕见病、关注罕见病,甚至参与到对罕见病患者群体的帮助之中。

关于这部书,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书的封面,有一只我绘制的金斑喙凤蝶。它第一次出现,是悄然立于我设计的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罕见病诊疗中心的Logo上。第二次出现,则是以“半翅”的立体图案顾影于专著《儿童罕见病诊疗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卷首。第三次出现,是以手绘的“破茧成蝶”三联图逡巡在专著《破茧——罕见疾病经典病例分享》(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封面。而这次,是它缱绻在《罕见病叙事医学:爱,有温度》的纸上。

据悉,金斑喙凤蝶是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华丽高贵、光彩照人,甚为罕见,一直被世界上的蝴蝶专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1981年广西金秀大瑶山自然资源考察中首次被发现,因极其稀少珍贵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也正因如此,我总是喜欢将它的形象手绘于与罕见病有关的设计之中,借由它来表达“病虽然罕见,但生命依旧是如此美好”这一理念。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面对罕见病,医者的慈悲与不弃、患者的坚韧与不屈、家人的守护与不舍,终将凝聚成爱,让一切变得有所不同,因为“爱,有温度”。

刘 薇

2023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