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互联网已经普及成为构筑社会的物质基底,不断形塑着人、技术和社会等多方的关系样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手机网民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9%。“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网民在网络中发布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互联网日益成为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在繁多的网络信息中,有一些属于含有一定的态度、观点、诉求、主张以及情绪、行为倾向等的信息,这类信息就是网络舆情。实际上,网络不仅催生了各种形态的网络舆情,同时,现实社会中的各类舆情也在网络中传播,由此,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舆情的主流,把握了网络舆情就把握了社会的脉搏。
随着网络舆情数量的不断增多、形态的不断丰富、传播的不断加快、影响的不断扩大,需要对网络舆情展开监测、分析和研判,也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应对和管理。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国办发〔2016〕61号)明确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与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适应、工作机制不完善、舆情回应不到位、回应效果不理想等问题”。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此背景下,围绕网络舆情开展具体研究就显得必要。当前,网络舆情研究概况、学科发展、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如何?网络舆情有何传播规律?网络舆情信息如何有效监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如何开展?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有何要求?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如何编制?网络舆情管理有哪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如何撰写?网络舆情工作成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以及网络舆情分析工作的加强而显得越发重要。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团队组织力量编写了《网络舆情学概论》,聚焦网络舆情的相关要素,既注重总结网络舆情研究的总体概况,也注重提炼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既注重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的技术工具,也注重呈现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流程要素;既注重探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方式方法,也注重提供网络舆情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既注重探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也注重梳理网络舆情管理的法规制度。
《网络舆情学概论》兼顾了理论探讨与实务操作、抽象分析与案例呈现、技术运用与习题演练,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读者或者学习者阅读、使用之后能够获益良多。虽然具有一系列优点,但由于网络舆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时间、精力以及视野、知识等的局限,作为教材,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书中有关网络舆情基本理论的分析尚有提升空间、与网络舆情工作相关的案例呈现可以进一步丰富、对现有网络舆情相关著作和同类教材的借鉴运用不够充分等,这需要在未来的教材修订中予以加强。此外,该书也可能存在其他的不足或问题,这需要读者批评指正。
《网络舆情学概论》受到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ZY002)“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支持,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陈强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付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欢老师共同编写完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博士生张杨一、赵汉卿、李彤钰、张海莉,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人文学院辅导员闫潇,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硕士生严玉婷、赵一霏、杨颖等参与了文字校对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是为序。
编 者
202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