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撰写《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是我多年以来的一个心愿。二十多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这门音乐课程使我收获颇丰:一是感受到20世纪中国相比过去,其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从父母那里得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一些事情,80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学的时候,又亲身感受中国正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在教学之中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歌曲的书籍,并研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冥冥之中我认为20世纪中国音乐最能让人们感知的是中国歌曲这个课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歌曲时刻伴随我们的生活,我萌生了用著书的办法把自己关于中国歌曲的认识与读者们分享的想法。此书写作和收集资料的过程比较艰辛,至今能够成书也就心满意足了。

本书内容包括20世纪上半叶与下半叶两个部分。上半叶分三章,大致反映了歌曲发展的三种思潮。第一章描写学堂乐歌和启蒙思想,一方面选自外来歌曲及重新填词的歌曲,另一方面选自由中国的本土民歌演变而来的歌曲。第二章解读“五四运动”兴起的大众性歌唱形式,它激起了民众唱歌的热情,使爱国思想经过歌唱的形式得到传播,起到的作用是最广泛的和最有效的。第三章讲解战争年代的“离散之歌”。三四十年代,中国处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歌曲的创作和流行不由歌曲本身决定,而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国统区的“讽刺歌曲”、沦陷区的“上海时代曲”和解放区的“红色歌曲”。历史选择了“红色歌曲”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歌曲的主流风格。

20世纪下半叶分六章。第四章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歌颂风格”的由来。它延续“红色歌曲”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歌颂”作用。同理,战争年代的军旅歌曲,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中也发挥着广泛的作用。第五章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知识青年爱唱理想之歌,如今他们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第六章论述抒情歌曲风格。应该正确认识抒情歌曲受社会发展、政治和经济变化的影响,海峡两岸交流及歌唱主旋律的重要意义,侧面反映了中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七章论述流行歌曲的兴起。文化开放与思想开放下的歌曲创作,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台湾民谣风格的兴起,以及在大陆的影响;以《阿姐鼓》为代表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产生。第八章论述港台流行歌曲的产生、发展与差异。例如香港Beyond乐队所开拓的非情歌主题的歌曲,证明了一种新歌曲风格的开始。“天王级”和“天后级”歌手的产生,反映了音乐文化的开放和丰富多彩。在台湾地区,谁确立了台湾流行歌曲风格?一代歌星邓丽君及其歌唱最具说服力,其他如罗大佑的创作代表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和追求。第九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流行歌曲。例如歌曲风格的历史性转变,让我们知道当社会和时代发生变化,歌曲的变化是如此敏锐和积极,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是艰难的,也是必然的。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反映一代人的青春时光,他们最热情地拥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书的末节安排了“中国校园歌曲”的内容,这个呼应说明校园歌曲在百年后迎来了回归。

作者希望本书能够让亲爱的读者更全面地理解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历史,从而让大家更加热爱歌曲,热爱音乐,同时也更乐于去思考音乐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内涵。

关于歌曲创作和歌曲研究的说明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歌曲创作。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是创作,二是重要性。一般来讲,学会创作歌曲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除了老师教你,还有教科书可以帮助你。但难的是,你怎么知道创作“这个”而不创作“那个”呢?这就是“技法好教,想法难教”的道理。所谓重要性,就是你需要根据生活和时代来判断创作的重要性。不是学了点技法就可以搞创作,那是“习作”。创作与作品都是有价值的,它已经包括了重要性和思想性在里面,它是体验生活得来的。

其次,再来讨论什么是歌曲研究的问题。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是目的,二是认识。比如你研究歌曲的目的是理解历史,你会发现一首首歌曲串联的历史非常有意思,它们就像一道道声音的风景线。人类的史书是沉默的,而歌曲串连的历史“栩栩如生(声)”。如果是认识层面上的歌曲研究,其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只针对某一首歌曲或几首歌曲进行研究,你会发现它或它们都有一样的曲式结构,甚至它或它们用了什么办法让歌曲变得动听。如果你的认识度越来越高了,你就具有了创作歌曲的一项资格。如果你是带着目的和认识去研究歌曲,那么你不仅有资格创作歌曲,还可以成为对这方面有贡献的学者。

人们为什么要听歌、唱歌和写歌呢?听歌,是一种理解、感悟和传承。唱歌,是一种体会、生活和经历。实际上歌曲能够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止这些,歌曲可以将沉默的人类文明史变得可以聆听、可以感知。因为在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思,我们喜欢唱歌、听歌,甚至写歌。

歌曲创作与时代的关系紧紧相连。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是随着时代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个时代有它独特的价值观,同样歌曲也有艺术价值的概念。一首美妙动人的歌曲,总是与时代和人们生活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的,它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歌词与旋律的配合方案,对一首歌曲的艺术性起重要作用。一首歌词所涉及的东西很多,比如喜怒哀乐,音乐的旋律该怎么配置呢?怎么可以传递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呢?这里又与旋律创作有关。通常说歌词是一首歌曲的主要部分,歌词内容决定着歌曲旋律创作的基本动机,也包括哪种音区的歌唱者比较合适,选择哪类歌手演唱会容易流行,等等。一首歌曲的流行,与歌词内容被人所喜爱和关注往往是成正比的。换句话说,特别流行的歌词内容,一定是时代特别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之一,甚至是人人经历的、人人皆知的故事。

对于歌词而言,旋律意味着歌词内容用怎样的情趣表述出来。一首歌曲之所以被人传唱、被人聆听和被人所爱,是因为其旋律的情趣表述。当然,用怎样的演唱形式或歌唱音色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演唱音色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热爱歌手的演唱技巧,可以欣赏歌曲的优美旋律,也可以沉浸在歌曲的器乐伴奏,乃至MTV的影视效果之中。当今,歌曲研究不只是研究歌曲本身,也要研究歌曲的创作、歌曲的演唱形式以及MTV等媒介形式。现在的歌曲概念,是歌曲、歌唱和伴奏等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们缺一不可,已经成为歌曲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歌曲的地域性特点愈加明显,内地(大陆)、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态度有所差异,歌曲风格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香港地区有“上海时代曲”风格一说,因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躲避内地战火,上海的歌手和作曲者把上海时代曲带到了那里,香港一时间成为上海时代曲最流行的地区之一。半个世纪之后,临近回归祖国的时候,香港地区再次掀起了人们曾经喜欢的粤语歌曲热。这种歌曲的文化潮流符合“港人爱港”的社会风气。至90年代,香港粤语歌曲迅速转变为国际化的歌曲风格,乃至影响了内地歌曲的发展。

在台湾地区,20世纪50年代上海时代曲也曾盛行一时。从大陆去台湾的同胞中有很多人喜欢和爱唱这种风格的歌曲,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他们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台湾流行歌曲的源头实际上是由上海时代曲演变而来的。70年代,很多年轻人从美国留学后陆续回到台湾地区,他们把自己在美国感受到的异国情调与台湾地区流行的上海时代曲结合起来,一种类似民谣风格的歌曲很快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原汁原味的上海时代曲在青年人当中依然被广泛传唱,如一代歌星邓丽君所翻唱的上海时代曲《何日君再来》在台湾地区就非常受欢迎,《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是受上海时代曲的影响而创作的。邓丽君在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堪称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80年代初,邓丽君的歌在大陆非常流行,成了海峡两岸之间沟通的纽带,她的演唱风格对大陆歌曲的发展影响深远。改革开放初期,大陆歌唱家李谷一、程琳等,以及后来在歌坛上比较有影响的王菲,她们的演唱风格里都有着邓丽君的影子。之后台湾兴起的校园歌曲,在大陆校园里也很快流行起来,成了一道风景线,是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积极开放的一个缩影。

内地的歌曲风格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前,歌曲主要呈现爱国主义风格;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呈现社会主义风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风格并存,不管是香港曲风还是台湾曲风,不管是通俗的还是流行的,只要是音乐市场需要的,内地应有尽有。听歌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就多了,写歌的人也相对多了。如果我们从研究的角度分析这些歌曲风格,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一定意义上,歌曲创作和演唱风格都应观照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尽情歌唱《我的祖国》,把青春奉献给了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歌唱《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祖国富强起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看好。海峡两岸和香港的音乐、表演工作者为促进艺术沟通、文化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术的力量一定会化作一道温暖彼此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