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数字化推动着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和系列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使得人们更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加深了数字化进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影响。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数字经济和创新科技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借势时代浪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医疗行业数字化和产业化发展。生命科学特别是组学的创新研究、数据科学的发展和应用、医工交叉系统和平台的推广,让临床医学从经验性的“一刀切”治疗,改进成分层治疗,再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为此,精准医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政府、医学界、科技界、产业界等各方高度关注。为推动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2016年我国政府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近年来取得了多项成果。
为更好地推动精准医学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和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下,由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上海广慈转化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和源墨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发起,组织了由16位中国医疗行业权威专家院士领衔、140位多领域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2022年《数字化转型时代:精准医学创新研究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涵盖了在数字化经济、科技创新和健康战略时代背景下,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转化医学、健康医疗大数据、人群队列、影响精准医学发展的前沿科技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从重大疾病原创研究、重点领域原创研究、前沿科技分析、产业发展分析、研究案例和文献检索六大方面系统展现精准医学前沿技术的发展,尤其关注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肝细胞癌、肺癌、乳腺癌、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病、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和传染病等。与临床一线专家一起,从流行病学、社会经济负担、前沿基础研究、临床创新技术应用以及产业化发展多个角度,系统阐述和研究了精准防诊治的策略。与此同时,从国际视野追踪智慧医学和未来技术的前沿科技发展,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药学、数据科学、医工交叉系统及平台建设五个领域梳理和分析了186项前沿技术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潜力;透过专家视野、案例研究和文献检索,报告分析了我国精准医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政策制定、科学研究和行业融合搭建对话平台,从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在此,我们感谢顾问团队陈赛娟院士、詹启敏院士、宁光院士、黄荷凤院士、董家鸿院士、贾伟平院士、代涛教授、张俊华教授、王兴鹏教授、朱晓明教授、Tien Wong教授和Gareth Goodier博士的指导!感谢参加课题的领域牵头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及研究人员,他们是: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及团队闻朝君、田强和陈银银。
代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团队陈宏达、张愉涵和陆斌,人群队列研究参与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魏文强、陈茹、赵方辉、胡尚英、赵雪莲,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潘凯枫、李文庆和金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丁克峰、肖乾、朱应双和刘成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陈可欣、宋方方和黄育北。
樊嘉(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团队史颖弘、王鹏翔和祝桂琦。
赫捷(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及团队高亦博、孙英丽、王鑫、曾红梅、邵飞、王远卓、周潇翔和张震。
黄国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团队刘芳、盛伟、储晨、赵趣鸣、高涵、李萍和田友平。
郭毅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
饶克勤(中国卫生经济学会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及参与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课题的专家:葛延风、李大魁、陈彪、吴凡、陈晓春、管一晖、郭起浩、施炯、王华丽、贾建平、陈生弟、肖世富、刘军、张宝荣、沈璐、唐毅、王刚、陈芹、徐群。
宋尔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团队胡海、崔国辉、赵健丽、林桂平和崔秀英。
王波(上海医学创新发展基金会)及团队张艳琴和王晓岚,上海医疗质量研究中心团队陈苇伊、马逸洲、郝蓉、顾荃晟、袁兴标、苏纯和房杉杉,合作伙伴安永-帕特侬咨询公司宿骅和王秋怡。
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团队胡新央、蒋峻、刘先宝、徐银川、沈建、王贺阳、朱齐丰、郭宇超、吴蓉蓉和何佳。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及团队许杰、徐俊、姜季委、薛婧、程爱春和曹爽,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贾建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孙永安。
杨广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
郁金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团队黄钰媛、张亚茹、陈仕东、吴凯敏、郭宥廷、郭钰、黄舒怡、邓悦婷和吴邦胜。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团队孙峰、应峻、王钰琛、李杨和张雨萌。
张勇(源墨健康研究院)及团队韩早、戴庆、曹砺文、范帆、石金冬、姜松明、崔庆阳、陈金玉、唐正莉、雷蕾、李迎亚、李杰和古兰。
张宗久(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及团队边妗伟、曹子健、何美慧、康玥、刘穗斌、李昶锋、刘宝琴、宋琦、王颖航、严越、杨菁、尤治灵、张天问、张兆璐、赵莉娜和赵宁。
课题研究工作得到渤健生物、恒瑞制药和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等合作伙伴支持,由源墨健康研究院团队提供研究分析支持,张江集团、罗氏、晨泰、麦肯锡等企业团队提供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编委会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