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支柱性与保障性”及“枢纽性”功能和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作为其他大类专业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本书包括财政和金融两大部分: 财政部分包括财政概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等内容;金融部分包括认识金融、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数字金融、国际金融、货币供求、风险管理等内容;最后还安排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内容。
本课程目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熟悉有关财政学、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以及财政、金融作为政府的两大宏观调控手段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与可持续增长方面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相应的财经理论基础。
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新。本书为应用型教材,力求跟进财政与金融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新时代新思想和新举措,体现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最新动态,如数字财政、数字金融、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数字金融、风险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越来越重要,所以本书也予以重点介绍,这在同类教材中并不多见。
(2) 案例新。本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结合教学目的编写的,大多选用2021年以来的新案例。
(3) 体例新。本书力图构建模块教学体系,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全书12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明确提出能力目标、核心能力和任务分解,采用“案例导入”方式编写,开篇案例都配有分析提示,使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及思考开始每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设置有“扩展阅读”和“思考与练习”。为便于学生自学,本书推荐了学习网站。精品在线课程数字资源正在录制中。
(4) 融入课程思政。“财政与金融”课程首要的教学目标是高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本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思维,调整“财政与金融”能力目标,同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其与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担当相结合,促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全书由陈国胜教授担任主编,陈露、刘秀梅、张玲萍担任副主编。本书具体分工: 陈露编写模块1、6、9,陈国胜编写模块4、11、12,刘秀梅编写模块2、3、5,张玲萍编写模块7、8、10。全书由陈国胜教授统稿、修改与定稿,温州银行参与编写。第1、2版编者沈悦、姜宝德、周星洁、陈美丽、梁薇等老师因故未能参加第3版编写,第3版编者聂卫东、宋悦未能参加第4版编写,感谢他们对本书的重要贡献。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中外有关财政与金融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此谨向这些文献资料的著者、译者、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敬请国内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为方便教师教学,本书配有电子教案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com.cn)下载。
编者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