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基坑工程》第1版自2018年6月出版以来,得到了使用者的肯定。在这将近五年的时间内,部分规范已有更新,新的要求也被提了出来。为了更好地将《基坑工程》教材建设好,适应新规范、满足新要求,特对相关内容进行新增及校核补充,形成《基坑工程》第2版。
新增内容说明: ①在“1.2.3基坑事故的潜在因素”中增加案例分析,提出潜在因素的相互作用概念; ②基坑事故往往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因此在“1.3基坑工程的特点”中,增加“施工中多因素耦合作用”内容; ③近年来软土地区微变形控制技术已获应用,并形成相应规范,在“1.5基坑工程发展展望”中,增加“基坑工程微变形控制技术”内容; ④软土中支护深度6~7m的基坑支护方式选择性较少,在第7章“7.1内支撑系统”中增加“竖向斜撑系统”内容; ⑤基坑工程施工的工序多、工种多、专业性强,缺少针对基坑工程特点的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增加“第14章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通过对施工组织设计案例编制的分析,为基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技术人员准确编制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校核说明: ①校核更新的规范涉及的内容; ②校核书中例题、每章习题; ③校核全书文字内容。
本书第2版由浙江理工大学马海龙、同济大学梁发云编著。其中,第1~7章及第9,10,13,14章由马海龙编写,第8,11,12章由梁发云编写,马海龙校核书中例题、每章习题,全书由马海龙统稿。
虽然编者对全书又进行了校核,但仍可能存在疏漏、错误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5月
第1版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型建筑越来越多,基坑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基坑工程学是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编者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对既有基础知识进行阐述,力求有较强的系统性; 同时注重案例的讲解和新技术的推介,兼顾知识的实用性,循序渐进,重点突出。书中既有高校基坑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有工程实践具体的运用,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对基坑工程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因此还可作为勘测、设计、施工等从业人员的参考书,它可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许多实际问题,对从业的同行一定有所裨益。
依据对基坑工程应用、研究及教学的认识,编者对全书的内容做了精心的选择与安排。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 全书章节按照支护方法的重要性及常用性安排前后顺序;
二、 主要依据现行的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的条款编写,但考虑到软土深大基坑的复杂性,亦参考了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G/T J08—61—2010)的相关内容,把基坑被动区加固列为一章,以提高对软土的适用性;
三、 对于有支护方法的章节,公式后面都有精心设计的例题,以增加学生对计算公式内容的理解;
四、 对主要支护方法,有具体工程案例点评,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经验,适当配有工程插图,图文并茂,以增加对基坑风险的认识;
五、 编写中参考了基坑工程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也把编者对基坑工程的研究及设计认识融入全书中;
六、 每章后的习题是针对本章学习内容设计的,每个计算题都可用以解决基坑设计中的某个问题,针对性强;
七、 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需求性,将“基坑支护有限元分析”列为一章。
本书由浙江理工大学土木系马海龙、同济大学地下系梁发云编写。其中,第1~7章及第9,10,13章由马海龙编写,第8,11,12章由梁发云编写。全书由马海龙统稿。硕士研究生雷珊珊、包彦冉为本书的绘图、计算题的验算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是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编写的,并得到浙江理工大学本科教材建设资金资助。
本书虽经多遍审阅校核,但仍可能存在不妥、疏漏甚至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