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地震工程学发展至今已有 100余年的历史,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界对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上掌握了结构抗震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大量的震害实例及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对工程结构进行科学的抗震设计是消除或减轻地震灾害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此同时,也发现很多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和所预期的结果并不一致,地震所导致的工程结构破坏依然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破坏形式。因此,结构工程师责任重大,有必要投入更多精力深入地研究和掌握地震作用的基本规律和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是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当前,市面上关于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教材,大多数以我国抗震规范的章节为蓝本、基于对抗震规范条文内容的介绍和解释而编写,较严重地受到规范章节及条文内容的束缚与限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现有教材的普遍特点是内容多而庞杂,未能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地震工程学的理论框架,缺少经典教科书,应该深入重点学习的知识没有介绍,应该粗略了解的知识又讲得过多且模棱两可,并且在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合适的建筑结构抗震书籍,无论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用的教材,还是结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都十分缺乏。编写一本相对系统地介绍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方法、应用及发展趋势,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人员需求,且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抗震设计教科书很有必要。在此背景下,编者历经 3年时间完成了本书的编写。

本书总计 18章,分别是:绪论;地震学基础知识;结构振动分析基础;单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响应;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模型;多自由度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多自由度结构的地震响应;地震能量和损伤分析方法;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规范;基于性能 /位移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地基与基础抗震设计;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与设计;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隔震结构设计;震后功能可恢复的新型抗震体系;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其中,第 1~10章及第 15~17章由潘鹏编写,第 11~14章由张耀庭编写,第 18章由王涛编写。王涛补充完善了部分章节,全书由叶列平审核。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清华大学的邓开来、吴守君、张东彬、潘恒毅、李伟和韩钟骐等承担了大量的文字编辑工作。本书被用作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结构抗震与减震原理” 2016—2022年的教学参考文档,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对本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509303)资助,特此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 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