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百年来的曹学、红学研究,都认同《红楼梦》一书的创作与曹雪芹的家族历

史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最极致的看法则是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

不过,现在我们都了解“自传说”这一观点过于绝对。随着 

20世纪 

70年代有关

曹雪芹故居、书箱、佚稿、画册等越来越多的文物资料被发现,曹雪芹真实的生

活世界更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我们能更为客观地认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曹雪芹通过小说《红楼梦》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里面蕴

含着作者的生活阅历,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感受,也体现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艺术创

作手法。“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已经指明其中壸奥。在《红楼梦》

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读者略懂些清代的历史知识,就可能从小说中读出另一个文

学空间,我们姑且称这种阅读体验为“文史链接”。链接本是计算机语言,原指

计算机程序中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

的过程。它允许通过一种元素实现和其他网页或站点的互相连接,以此得到更为

丰富且全面的信息。

正是基于读者将文本与历史背景不自觉“链接”的情况,我们认为,如果为

读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有关曹雪芹生活时代的历史信息,将有助于读者获得更

为清晰、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效果。因此,我们按《红楼梦》文本回目逐回梳理,

找出历史元素,链接曹雪芹的生活时代背景并进行详细解析,把有关曹雪芹生平、

文物、文献、地理环境研究的可靠结论融入文本分析中,使今人能够进一步领悟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反映和改写了历史。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曹雪芹创作思想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通过解读

《红楼梦》的创作时代、创作原型、创作元素,促进对《红楼梦》的深入理解。

有关选文中所使用《红楼梦》文本内容的差异,特别说明以下三点。

(1)本书中的《红楼梦》文本主要以蒙古王府藏本《红楼梦》(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为底本,个别作者因内容差异的需要采用了其他版本,

比如在讨论有关无材补天的“石头”的问题时,使用了甲戌本中“女娲补天石”

“神瑛侍者”的文字内容。

(2)第一百二十回“宝玉拜别贾政”后是否出家做了和尚,在文本中我们可

以看作一个开放话题,各位研究者对文本的理解见仁见智,本书并不做统一。

(3)有些研究者文中根据巧姐判词和脂批信息指出“巧姐”的最终命运和归

宿与当前一百二十回本不同,编者予以保留。但本书倾向于按照一百二十回本的

结局来看。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全稿,却仅有前八十回有抄本,

后文散佚无传,幸有程伟元多年寻访搜罗了三十多卷,邀请高鹗一起“细加厘

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并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板印刷,《红楼梦》全

书才得以流布天下。所以我们认为,应以一百二十回本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

读的对象。

最后,特别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中学语文教师《红楼梦》教学有所帮助。在

文史链接的学术视野下,《红楼梦》阅读成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不仅可

以了解曹雪芹创作的匠心独运,更可以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我们相信,

这将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视角,轻松带领学生进入《红楼

梦》的文史世界。

编 者

2023年5月28日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