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承认外国法律的效力” (以下简称“承认”)是国际私法的基本理论问题。“承认”是法律选择的开始,是国际私法的发端,因此“承认”的理由可能蕴含着国际私法的理论内核和发展路径。笔者认为,现有关于“承认”问题的 “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的理论注解,以及简单的程序式的背景分析无法对“承认”作出细致的、动态的、全面的描述,从而无法经由对“承认”理由的解释得出关于国际私法理论内核及发展路径的一般性结论。对“承认”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目的,是从更广阔的经济学视野来解释“承认”现象和重新解读意大利法则区别说,并得出对国际私法理论和实践有益的启示。

整体上看,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学说(内容)主线,即意大利法则区别说,学说主线实际上也是历史主线;二是方法主线,即法律经济分析的主流范式与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综合范式,本书以后者为重点。具体而言,本书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分别对与“承认”问题经济分析密切相关的法律经济分析的范式、国际私法的经济分析和“承认”问题在国际私法中的研究等问题进行文献综述。首先,笔者发现法律经济分析的主流范式存在价值取向单一、忽略历史方法等缺陷;其次,国际私法经济分析在分析领域层面存在“重具体,轻基础”的问题,分析视角局限于“国家”与“个人”,分析方法基本上沿袭了主流范式而少有创新。从中,笔者进一步明晰了本书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通过对国际私法经济分析基本问题的研究,界定了对“承认”问题进行经济分析过程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同时也丰富了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基础理论。首先,笔者从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及任务、国际私法的要素、国际私法法律关系和冲突关系等不同层面,界定了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范围。其次,笔者认为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视角应该与国际私法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对应,即以四分法划分为:个人视角、法律适用者视角、国家视角和国际视角。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解读“成本收益”“价值取向”“方法论”等理论难点。再次,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价值取向并不局限于“效率/效益”,还应该包括“正义”“自由”和“秩序”,应当从价值的主体性、时间性和空间性三个层面对价值取向进行细致的动态分析。复次,国际私法的经济功能是指:一部分国际私法主体(国际组织、国家)通过市场和非市场途径将国际私法资源(管辖权)在另一部分相对的国际私法主体(国家、法律适用者、个人)之间进行有效配置,从而明确主体的权利、提供激励、节约成本、增加收益,进而推动国际民商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主要指后者)的优化配置,体现国际私法对经济系统的反作用。管辖权的配置是核心功能,而对经济系统的反作用是其经济功能的最终表现。最后,笔者提出了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综合范式。即,立足于国际私法经济分析的其他基本理论,建立问题讨论的历史平台,循沿着第一条理论主线——不同的分析视角,本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原则来运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工具对国际私法问题进行分析。在对经济学理论工具进行实证性检验的同时,完成对国际私法问题的实证分析,与整个分析过程如影随形的就是围绕第二条理论主线——不同的价值取向,对国际私法理论内核、发展路径进行的规范分析。

第三,通过对“承认”主流范式分析的介绍,提供了一个与综合范式比较的知识基点,并且通过对主流范式理论的批判与检验,进一步明确了综合范式的理论基点。一方面,笔者对“承认”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及博弈分析进行了实证性检验,结论是:由于局限于“效率”的唯一性和“理性人”的前提以及成本收益界定和比较的不确定性,成本收益理论和传统的博弈理论都无法解释“承认”现象。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国家视角下“承认”成本收益具体内容的界定和运用边际成本收益理论对“承认”进行的分析,对“承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动态、细致的描述,同时为综合范式分析提供了相关素材。

第四,通过对“承认”问题产生时(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期)的历史细节的考察,得出关于“承认”原因的直观性结论,并且为后面的综合范式分析设立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平台。在对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内容以及该时期的非法律因素和法律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供了综合范式分析所需的历史素材。

第五,建构了一个“制度—行为—市场”三位一体的综合范式分析框架。

“制度”指的是“承认”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包括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和产权理论分析。首先,通过分析“承认”与制度、产权概念的联系,笔者找到了“承认”与制度经济学的契合点。其次,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承认”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承认”是法律制度变迁的结果,进而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目的性原因。这里笔者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制度均衡。“承认”就是制度均衡的结果。最后,运用产权理论对“承认”进行了分析。在对产权界定和交易理论以及两者与国际私法管辖权配置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之后,笔者探讨了“承认”在管辖权界定和交易中的具体表现、“承认”与管辖权交易成本的产生和缓解之间的关系。之后,笔者论述了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期的管辖权界定、交易和“承认”问题的关系。进一步从产权理论角度阐释了“承认”的原因和动态过程,并且从产权理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总之,从制度视角来看,“承认”是制度均衡要求引起的法律制度变迁的结果,“承认”的过程就是管辖权界定和交易的过程,“承认”是缓解交易成本的一种效率的“治理结构(长期合同)”的体现。

“行为”指的是“承认”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笔者运用行为经济学的三个“有限”理论、偏好理论和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承认”问题。首先,初步介绍了各个理论的内容及其与“承认”问题的联系;其次,具体分析了三个“有限”在“承认”问题中的不同体现;再次,运用认知理论,结合具体的历史细节对“承认”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复次,在进化博弈分析中,将“承认”的进化博弈分为四个阶段:“承认”行为的形成、“承认”规则的形成、“承认”规则导引下的行为和“承认”均衡的形成,并予以分别考察;最后,笔者得出了本书的第一个重要的结论:国际私法的理论内核是“进化”。总之,从行为视角来看,“承认”是主体有限理性、有限意志力、有限自利和偏好随机性的体现,是主体认知变化的结果,“承认”体现了一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结合,“承认”是主体之间进行进化博弈所形成的进化策略均衡。

“市场”指的是“承认”的供给需求理论分析。首先,笔者论证了运用供求理论分析国际私法市场的可行性;其次,笔者对“承认”所形成的国际私法市场中的供求关系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供求方、法律产品和市场的内容及类型、论证了法律供给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国际私法市场的供求平衡的含义,进而得出了本书的第二个重要结论:国际私法进化(发展)的路径是竞争与合作;最后,笔者运用得出的关于供求理论的一般性结论分析了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期的法律市场,在“市场”框架中进一步探讨“承认”的理由。包括对这一时期的供求双方、法律产品和法律市场的分析、供求关系特征的分析、与“承认”问题紧密相关的商法市场三个阶段的均衡状态的分析以及从法律市场视角对法则区别说进行的重新解读。总之,从市场视角看,“承认”是实现法律市场供求均衡的必然要求,“承认”提出了竞争与合作的一般性原则,“承认”形成了国际私法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竞争与合作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六,论述了“承认”问题的经济分析对我国立法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及建议,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为:本书结论—立法理论—立法实践。首先,在立法理论层面,笔者认为,关于国际私法理论内核与发展路径的理论是指导我国立法的根本性理论,建构论与进化论相结合的理论是指导立法的基本理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相结合、实质正义与冲突正义相结合以及柔性化与刚性化相结合的理论是立法的具体理论。在立法实践方面,笔者提出了关于解决“立法缺位”问题、最密切联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有利”原则和“直接适用的法”的相对具体的建议,同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解释。

总而言之,本书通过对国际私法经济分析基本问题的界定和对“承认”主流范式分析的检验,得出了包括综合范式在内的与“承认”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继而通过运用这些概念和建立在具体历史平台(意大利法则区别说时期)上的“制度—行为—市场”的分析框架,笔者得到了关于“承认”现象全面的、细致的和动态的描述。经由这种描述,笔者得出了关于国际私法理论内核与发展路径的一般性结论,并且依据这个结论提出了关于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理论和实践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