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大量将数学史融入教学的实践证明,数学史具有诸多教育价值。结合西方学者的讨论与总结,这些价值可分为六类,即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德育之效。对于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HPM)视角开展数学教学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大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数学史教育,对所教授数学知识的历史了解甚少,且缺乏可用的数学史材料,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大多数教师缺乏HPM知识,很多教师对于“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认知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即使有了数学史材料,他们也往往不知如何对其进行筛选和加工,不知如何将整理好的材料融入教学设计。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数学史在国家标准新设置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中属于跨学科学习领域,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服务。目前,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编写的数学史教材极为匮乏。为此,我们邀请长期在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执教的一线教师和小学名特优教师共同编写了本书,以满足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教学需求。本书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指导,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据,参照国内主要版本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融入小学数学课程,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解读小学数学教材与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为其具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高校教学安排特点和学时条件,本书在体系架构上采用主题形式编写。从主题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次、数学史上的影响力以及高校课堂教学容量等方面综合权衡,设计了相对独立、容量适中的18个主题,便于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每个主题中都设有“教材对接”板块,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和熟悉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在介绍中国古典数学名著时,摘录原文及原文解法,旨在弥补学生缺少阅读古典数学著作的遗憾,让他们感受我国古典数学的文化特色,积累数学文化素材,为其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识埋下宝贵的种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战略决策的最新要求,本书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吸收小学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精心挑选反映小学数学课改前沿的优秀案例,并从数学史料的选取和师范生学习的角度对所选案例进行二次加工,展开多维度研讨,着力提升师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理解水平,为他们在较高起点上形成和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由何春艳和朱刚担任主编,其中何春艳负责全书的策划与构思、审阅与统稿,朱刚负责后期的加工。其他具体编写人员及其分工如下:何春艳(第三、六、七、九、十、十二、十三、十五章)、朱刚(第一、二、四、五章)、于海杰(第九、十六、十七章)、杨海鹏(第八、十八章)、彭爱波(第六、十一章)和杨跃义(第十四章)。本书由哈尔滨市特级教师刘清姝及其主持的数学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刘晶、高晶、杨谚艳和边维佳等几位教师提供了最新案例,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体编写人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本书的编写工作,从立意到构思反复研讨,从选材到表达仔细推敲,力求实现本书的既定目标。尽管我们用心编写,数易其稿,但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