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建筑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建筑学、工程造价、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高等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教学计划越来越贴近工程实际需要,对建筑力学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位建筑力学课程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的特点是: ①在提炼整理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基础这三门力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三门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优化教材内容,尽量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保持力学知识体系逻辑严谨、概念明确的特点,注重方法的总结,力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每一章附有难易不等的较多数量的习题和思考题

(除第16章外),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有选择余地。③有较强的适用性。据统计,目前国内个别高校建筑力学学时仅安排32学时,部分高校安排54学时,不少高校安排的是64学时或72学时。可见学时差别较大,教学内容无法一致。在内容要求方面,部分专业的后续课程内容包括结构的内力分析和强度及变形计算等,要求相对较高; 而另外一些专业则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力学的基本概念,增加对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在深度上难以协调。鉴于该课程的特点,本教材尽量兼顾多方面的要求,力求内容全面,满足多学时要求,同时将篇幅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为此,编者将一些要求相对偏高的内容和有一定难度的例题用二维码的形式给出。这样处理既照顾到了要求较高的专业需要,又不影响其他专业的内容连续性。④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软件在建筑力学中的应用一章,主要是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的结构往往比较复杂,难以手算完成,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已成今后工作时的必需。为此选择三款软件分别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软件应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

及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初学者也可以在完成作业后用软件进行校对,或者利用软件修改一些参数来观察各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增加学习的兴趣。⑤为便于自学,增加了一些说明、评注等内容,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加以说明和总结。同时,对部分习题以二维码的形式给出解答过程(将二维码放置在题目附近),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解题能力。⑥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章后的留白处以二维码的形式

介绍一些科学家(力学家)的事迹,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增加思政元素的内容,以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满足教师教学需要,本书提供教学文件以及教材对应的PPT课件等,供教师教学参考。

本书由苏振超主编,薛艳霞、陆海翔任副主编,苏振超负责统稿并做最后修改定稿,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成斌教授主审。杜教授详细审阅了全书文稿,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有益的建议,使教材在质量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对杜教授的建议和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引用了部分国内外优秀力学教材的内容,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黄然教授和李飞燕教授的指导和关心,

同时得到朱峥嵘和傅菊英研究员持续不断的指导和鼓励,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秦娜和赵从棉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她们专业、认真的工作态度令人尊敬。

作者虽尽心竭力、力求准确无误,但限于水平和经验,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提出批评并指正。 

作者

202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