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序言  幸福的密码

  也许你会埋头于一项接一项似乎难以完成的功课,也许你会忙碌于一天又一天仿佛没有尽头的工作,也许你感慨着时间一天天无声地溜走,却没能掌握一些幸福生活的小技巧,以至于在生活需要的某个时刻,会在一些小而迫切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也许你会羡慕他人能够烹饪一桌美味佳肴,也许你希望搭配一身得体的服装,也许你也渴望能够在社交场所具备应有的礼仪,也许你也希望掌握理财知识实现财富的增长,也许你也想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等等,但觉得自己有些力不能及。你的这些困惑,究其原因,其实就是缺乏适当的劳动,缺乏必备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什么?它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生活需求、安全急救、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个人要想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是必需的。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灵长类动物都是群居动物,它们在生活中无论进食、睡觉、迁移等都以集体为单位,彼此间相互关照、相互协助。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仅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更在于人是有意识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有观察事物、分辨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人们通过学习生活中的技能就可以创造出如飞机、汽车、轮船之类的各种工具,而这些都是动物不可比拟的。这些生活技能往往隐匿在我们的日常劳动中,人们通过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规律,积累生活的技能,因此,要获得生活技能离不开劳动。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掌握生活技能也是新时代中华儿女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的劳动历程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质。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是为了精神上的充实和富足。劳动是我们提高生活技能的最直接途径,也是我们获取回报的唯一方式。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正是靠着辛勤的劳作,以血肉之躯铸成了绵延万里的长城和贯穿大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品质传承至今。关于“劳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就这样,古时中国的农民在劳动中将自己的文明延续了几千年。近代以来,资本开始进入中国,打破了中国原有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大批农民放弃农田进入工厂,劳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工人付出劳动去生产商品,通过商品交换获得财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资本主义内部的问题,于是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诞生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论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整个世界历史不外乎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我们大家所拥有的一切,从根本上是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观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推动全社会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爱岗敬业,让劳动光荣成为时代的强音,让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能。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要我们的学生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但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劳动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的问题,产生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这虽然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青少年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不愿意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不爱惜粮食等现象非常普遍。具体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压力大,课后作业多;二是劳动教育得到的重视度还不够高,以至于学生在儿童时期没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时代所需,也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调查研究及对有关现象分析,决定编写本书,旨在提升人们的生活技能,掌握劳动要义,培养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

  本书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具体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涉及日常劳动、健康安全和人际关系等多个环节。本书将向您展示如何利用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只需每天进行几次,每次学习几分钟,您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感受生活,从而给您的内心带来更多的喜悦,带来更多宁静的力量。本书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以让您有更轻松的阅读体验、更积极的实践想法。在体系结构及内容选择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需求呼应到位,内容指导性强,形式设计新颖等方面。通过编写本书,帮助大学的学生系统构建起社会公民“学习生活常识、学习生存技能、学习生命价值”的完整教育体系,养成劳动习惯,掌握生活技能,在适应未来职场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家庭生活。本书通过系统科学的设计,在提高读者生活技能的同时,对培养读者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是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各自既具有独立性,又彼此关联。其中,德育指向人的发展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领域;智育指向人的认知、思维和智慧构建领域;体育指向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领域;美育指向人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及审美表现领域;劳动教育指向人的劳动态度、观点、技能和价值观等领域。如今,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下,劳动教育再次受到重视,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四育”后面的加法,而应该把它看作“五育”融通的黏合剂。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人们将会更加重视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断强化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强化学生学习生活常识、生存技能、生命价值的意识。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生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任何技能的获取,都离不开劳动。本书与《校园文化教程》(第2版)、《职业素养教程》(第2版)共同构建公民教育“三部曲”,以“三学”为主要内容,以“三培养”为目标,实现学生获取幸福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使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完整,人才素质结构更丰满,真正实现“好学生、好员工、好成员”的培养目标。

  本书共分为十章,其中王新庆编写前言,并统稿全书;第一章由李莉编写;第二章由廖建锋编写;第三章由杜柳编写;第四章由王建强编写;第五章由廖茹琼编写;第六章由黄春霞编写;第七章由侯丽平编写;第八章由马振伐编写;第九章由柴瑞帅编写;第十章由刘哲编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所有参编学院的各级领导和同事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也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的编辑出版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编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