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三年前,在和我的学生们一波商讨与感慨之后,我很幸运地与
漫画师“三折”老师结缘,再获编辑刘杨老师指导,最终共同将《大
脑环游记:漫画神经科学的奇妙世界》付梓成册。感谢“环游”路上
同行的所有人!
当初的商讨,记忆犹新。专业医生与患者及家属间的交流,因
为信息不对等,单纯的语言说明往往苍白无力。虽然临床医生都极
善于语言沟通,但若能辅以图片、模具等,往往事半功倍,节省时
间的同时还能让沟通准确到位。我自己在工作中就常想,是否可以
从自身专业出发,针对性做些科普文章、图片画册之类,助医助患。
初心既起,学生们的神助攻随之而来:神经外科医生角度的脑科学
科普作品也稀缺,大家会好奇你们在手术之外还做哪些研究和探
索,若能展示,利人利己啊!于是,欣欣然,决心遂下。
当年的感慨,现在依旧。从大洋彼岸留学开始,到临床精进的
日夜,对孩子、对家人是亏欠的:少有陪伴,多是无奈。这大体上
也是许多医务人员的常态和共识。一册父子相伴的漫画,于私心,
补上些许遗憾。另一感慨是孩子的视角确有启发。孩子幼小时曾指
着脑解剖图说,这红色、蓝色和黄色的面条看起来不错!不知罗顿
(Rhoton)教授该作何感想。但他关注的恰是需要去普及的,既要
专业,也需易懂。那么,漫画就成为理想的载体。
本书共分11话,内容上重于神经外科医生角度的临床科普,也
谈神经发育、人工智能、昏迷促醒等前沿进展,彼此互有关联。在
表达风格上试图以诙谐生动、有趣实用为主线,辅以思考和展望。
本书的“使用方法”,可以是受困时的释疑解惑,可以是闲暇时的轻
松阅览,更可以是亲子时的科学探秘、开心驿站。
很希望本书能为大家带来一些神经外科疾病和救治的理解,能
为孩童们埋下一颗科学探索的种子。如此,则喜不自胜。
最后,愿所有的一波三折最终都能顺利如愿!
冯军峰
2024年1月于上海
自序(二)
我小时候就立志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长大了果然梦想成真,
但当我拿起手术刀发现自己的手抖得比病人还厉害的关键时刻,好
在大学同桌及时把我摇醒了,原来我的梦想真的只能停留在梦乡,
哈喇子已经流了《宏观经济学》一整页。
尽管我后来学的是金融,医生却一直是我崇敬的职业。然而人
生就是这么充满变数,当儿时的梦想渐渐模糊的时候,突然又有机
会和冯主任一道出一本关于医学的书,算是用另一种形式弥补儿时
的遗憾,感觉很是兴奋,握笔的手一点儿都不抖。
但要出一本关于医学的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虽然有冯主
任细致入微的解释,但当遇到一些不理解的专有名词,为了更好地
用漫画展示含义,我还是需要绞尽脑汁。
冯主任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大厨,做了一手好菜,而我需要做
的是,把这些菜以比较好的形态摆放在大众面前。一本书写下来,
感觉自己医学知识暴涨,“原来是这样啊!”“还有这种说法!”是
我内心常态的呼唤。我可以不负责任地保证,大多数读者朋友们看
完这本书后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触。一本书,让我们跟随冯主任父子
来一场难忘的大脑之旅。
我始终觉得,知识是个好东西,精神食粮吃多了,不会发胖,
反而会让你显得更有气质。在这本关于脑科学的精神食粮付梓、能
与读者朋友见面的时刻,我终于能长舒一口气。这次跨界尝试,能
和业内大名鼎鼎的脑科学专家合作,深感荣幸,所以要对冯主任表示
感谢,冯主任严谨细致的作风也让我受益颇丰,人生路上多了一位良
师益友。我还要对本书编辑刘杨老师表达感谢!同时也要对明玥和米
布说,谢谢你们的支持。
最后,我以书中的一幅画作为结尾,一对父子站在海边,海浪拍
打着沙滩,晚霞照在他们的脸上,余晖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时光在这一刻定格,走得很慢,也很温暖,孩子眼中看到的是希望,
父亲眼中看到的是责任。这幅画画的是冯主任父子,也不仅是冯主任
父子,而是千千万父母内心的映射,饱含着对未来的畅想。一本好书
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不仅是知识,还可能包括情愫、成长、寄托和期
许,希望这会是一本读者认可的好书,让我们一起做知识的吃货吧!
三折人生
2024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