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委会
主 编
兰玉琪
副主编
高雨辰
高 思
编 委
邓碧波 白 薇 张 莹 王逸钢 曹祥哲 黄悦欣
杨 旸 潘 弢 张 峰 张贺泉 王 样 陈 香
汪海溟 刘松洋 侯巍巍 王 婧 殷增豪 李鸿琳
丁 豪 霍 冉 连彦珠 李珂蕤 廖倩铭 周添翼
谌禹西
专家委员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 邱志杰 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赵 超 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张凌浩 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陈 江 教授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院长 薛文凯 教授
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张 浩 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 昀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 郝凝辉 教授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钟 蕾 教授
湖南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谭 浩 教授
序
设计,时时事事处处都伴随着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被有意或无意地设计过或设计着,离开设计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本科教学目录中新增了“艺术学-设计学类-产品设计”专业,该专业虽然设立时间较晚,但发展趋势非常迅猛。
从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产品设计专业与传统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新目录中的“产品设计”对应旧目录中的“艺术设计(部分)”“工业设计(部分)”,从中也可以看出艺术学下开设的“产品设计专业”与工学下开设的“工业设计专业”之间的渊源。
因此,我们在学习产品设计前就不得不重点回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起源于欧洲,有超过百年的发展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对象从实体的物慢慢过渡到虚拟的物和事,设计方法越来越丰富,设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和虚化。可见,从语源学的视角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厘清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相关概念,并结合对围绕着我们的“被设计”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工业设计的内涵。工业设计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其外延是广泛的,从艺术、文化、经济和技术等不同的视角对工业设计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全面地还原工业设计的本质,有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它。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视角对工业设计的历史进行解读并不仅仅是为了再现其发展的历程,更是为了探索工业设计发展的动力,并以此推动工业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基于经济、文化、技术、社会等宏观环境的创新,对产品的物理环境与空间环境的探索,对功能、结构、材料、形态、色彩、材质等产品固有属性及产品物质属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类自身的关注,都是工业设计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动力。
工业设计百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设计带来的创新,不但为社会积累了极大的财富,也为人类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更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工业设计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已是大势所趋,这种巨变将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设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工业设计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坚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时代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实现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实践探索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工业设计及教育,以及产品设计及教育在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具有创新驱动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高校产品设计教育相关专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相关要求,对于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进一步激励我们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由于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之间的渊源,且产品设计专业开设的时间相对较晚,那么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编写的系列教材,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展现产品设计的新理念、新潮流、新趋势。
本系列教材的出版适逢我院产品设计专业荣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称号,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产品设计的本质与内涵,同时结合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也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及文化的发展,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而产品设计人才的培养在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目标,通过教材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体系健全发展,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本系列教材的出版目的也在于此。本系列教材有两大特色:第一,强化人文、科学素养,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吸收世界多元文化,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与应用型设计人才为目标;第二,坚持“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创新与应用相结合”,以学、研、产、用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为依托,积极探索国家级一流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材中的内容强调产品设计的创新性与应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凸显了艺术院校背景下的专业办学特色。
相信此系列教材的出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教师,以及产品设计工作者等均有学习与借鉴作用。
天津美术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产品设计)建设单位负责人、教授
前言
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的功能设计与美学设计的结合与统一,它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和集成创新,是将原料从初始形态通过某些加工工艺改变为更有价值的产品形态的过程。
产品设计通过材料得以实现,而材料通过产品设计提高了自身价值。对于产品使用者来说,其直接所见、所触及的唯有材料,因此材料是产品功能与形态的物质载体,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产品设计的效果,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光学等性能保证了产品功能与形态的可实现性。
人类的造物活动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发现材料、开发材料、应用材料,并且不断创造新材料、找到利用材料的新方法,从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与工艺不断出现,为产品设计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给设计的飞跃式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也由此诞生了许多新的设计风格、新的产品结构和新的功能。而新的设计构思也对材料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科学和新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造物活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产品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材料的理解、认识和组织的过程。任何产品设计都是在选用特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都必须使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符合产品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因此,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材料应用是一门必修课,要熟悉各种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加工工艺、表面处理工艺及各种成型技术的特性,理解产品功能、形态与材料、工艺之间的关系,学会结合材料进行设计思考。产品设计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材料,还要能够对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创新应用,以及不断了解和运用新材料,从而设计出更多满足人们需求的实用又美观的新产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坚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教材编写组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动力,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为指引,进行了满足新时代新需求的创新性教材编写尝试。
随着产品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产品设计专业对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有了新的知识需求,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为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第2~6章分别以不同材料为主体,对金属、塑料、橡胶、木材、陶瓷及玻璃材料的性能、分类、组成、应用范围及成型工艺等进行详细讲解,并结合经典或最新设计案例进一步展开说明;第7章介绍了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加工工艺。
本书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教材及专业设计师的辅助学习资料,力求文字简洁,通俗易懂,不过多涉及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方面的复杂专业理论。书中配有大量的设计案例和图片,并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运用材料进行创新设计,从而让读者更直观地领悟材料与加工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设计魅力。
本书提供配套的教案、教学大纲、PPT课件,扫描右侧二维码,推送到邮箱,即可下载获取。
本书由兰玉琪、李鸿琳、廖倩铭编著,李津、王逸钢、张莹、潘弢、毕红红、宋汶师、彭雪瑶、王楠等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