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早在几年前就有编写《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与实践》这本书的想法了,但始终未能动笔,总感觉时机还未成熟,因为教育的创新极其重要,却又极其艰难。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科技瞬息万变带来的变革,工作模式、生活样态、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的观念与思维也在不断地升级与重构,唯独教育变化太慢,我们还在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教育今天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却要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的挑战,尤其是要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各种变化。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出重大突破,新兴技术应用不断带来颠覆性变革,我们的大部分工作或将被机器替代,而若干年后的大多数工作我们尚不得而知。
人类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创新正在从一种稀有技能变成必备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的人,将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追求。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已成为全世界的教育战略发展目标。
回顾近30年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的时代历程,国家在信息化、现代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党的二十大还专门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且在现代化新境界、新格局、新高度上,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列出,并再次重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国家推动教育变革的战略目标成为我们坚毅前行的指导思想与不竭动力。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目标之一,引导着行业、体制内外教育工作者的诸多努力与实践探索,因此涌现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与实践案例。为了将创新和实践有效融合,慕华成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慕华成志”)依托清华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经验,用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希望给孩子们创造全新的教育场景。因为清华大学本身就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科研创新的平台,因此慕华成志是天生的科教融合实践者。从成立至今,我们一直秉承“根植清华、引领未来”的理念,践行着“科技,让学习更美好”的使命,怀揣着“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景,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地发展。慕华成志构建了以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创新体系,产品服务覆盖全国25个省、100多个城市、20000多所学校、500多万用户,已发展成为中国极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同时为客户提供教育科技及投资运营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的企业之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用了近10年的时间,经历了从“无人看好”到“无人能及”的历程,一路走来的艰难挫折与柳暗花明、低谷沮丧与高光尽欢,可能只有和我们一起坚持下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在此期间,我一直在思考:教育数字化应用成效的推进为什么难?因为以前的产业链是割裂的,做硬件的没有软件,做软件的没有内容,做内容的又缺乏以用户为核心的意识。这类似于早期的电视机,做电视硬件的没有电视台,电视台又缺乏用户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其实用户买电视机的目的就是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今天的互联网电视就实现了这一切,即软硬一体,节目随心。我们认为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数字化最难的还是做用户喜欢的课程内容,这也恰是用户痛点所在。所以,我们从内容入手,再到技术平台,以及与硬件融合的相关应用服务,构建了互联网教育的自主产业链。
幸运的是,我们经过前期思考并最终定位于科技赋能公立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内容为王的思路,虽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却正好吻合了互联网教育逐步兴起的发展趋势,也服务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国家战略。最终我们形成了独特的“内容+平台+服务”的一站式业务发展模式,实现了“政府+学校+师生”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前期我们高额投入教育内容生产。我们之所以不惜代价、以每节课近3万元的投入制作了6000多个动漫视频课件,就是要在教育内容方面作出革新,在传统教育一直回避的学习趣味性问题和学习的呈现方式等多方面作出探索。因为今天的孩子是“数字土著”的一代,而他们的教育者却是“数字移民”,二者存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语言沟通上的“代沟”。我们调研了20多所学校、采访了1000多个孩子,发现动漫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00后”的孩子们喜欢B站、弹幕、动漫等亚文化,而“60后”“70后”老师对此却知之甚少,不能用孩子们的视角与其交流,导致课程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们是如何进行课程内容创新的?打个比方,传统的教育课件像小说,而我们的课件像是把小说改编成了电影。好的电影需要出色的剧本、导演、演员,以及对观众心理的揣摩等,我们的内容生产过程也需要经过脚本(名师提供)、编剧、导演、演员(动漫师勾勒出来的角色)等共同完成。从名师提供关于知识点的脚本,到编剧融入“00后”孩子熟悉的互联网元素改编成剧本,再到导演揣摩故事情节,最后再由动漫师描绘出好玩的角色图案,每一步都需要反复斟酌、精心打磨。因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内容必须要实现知识点和趣味性的完美融合,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我们还探索用课程内容创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用课堂教学创新推动教学模式升级,用教学模式创新推动育人生态重构,从而培养面向未来、适应并引领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我们也在技术上下足了功夫,我们的未来课堂教学平台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数字画像,让千人一面的课堂变成千人千面,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完整的学习数据,包括学习时间、内容、效果等具体信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或调整教学进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在科研引领和应用服务上,我们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共建了人文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还成立了未来教育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共同构建了UGS模式(大学—政府—学校),从内容技术创新到应用场景服务,从智慧校园的解决方案到区域教育新基建的顶层规划,从学习的单一价值体系到教、学、管、评、数据、平台、智库服务等融合发展的综合生态构建,从行业内优质资源到行业内外相结合的资源渠道与教育价值输出形态……不一而足。
在实践层面,慕华成志还构建了名校协同的创新机制产业链,场景覆盖学习、课堂、学校、区域重点领域,且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并日趋庞大。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简称清华附小)、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不但用我们的技术和课程内容,还和我们一起探索更前沿的教学创新模式。我们和清华附小共同研发的课程,帮扶了全国20多个偏远和欠发达地区,让远在新疆、西藏的学生也能享受首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深圳,我们和罗湖、福田、南山、龙华等区域分别做了不同的创新探索,从未来课堂、未来学校到区域数字学校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提升教学效率、推动教学变革、构建面向未来的学校等方面都卓有成效。我们在成都、新乡、三亚、兰州等全国100多个区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技赋能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能大幅促进教育均衡;通过科技推动教学模式升级,可成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20%以上、课堂互动率50%以上。
在我的理解中,教育创新并非仅仅局限于国家政策与技术赋能大背景下的变革举措等宏观层面,更多的反而是在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实践探索、达成目标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微创新、新策略或新模式等,教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力量等都在参与教育创新的方方面面。一些引领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教学创新的示范案例有时就在我们身边,对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理解总是在我们与一线教师的接触碰撞和场景应用中不断被肯定或否定,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与灵感,升华为新的动力与使命。
这些都让我更加坚定了编写本书的初衷——记录这些实践、探索和思考,记录这个伟大时代发生的教育创新。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从发展背景、学术研究、社会参与、实践案例、机遇和挑战几个方面详细呈现了慕华成志面向教育创新的思考与行动,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方案、一线真实案例的代表性展示,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教育工作者从中形成对教育的多维思考,了解社会参与教育的多种形态模式,推动更多有识之士参与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十年回首,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引领。创新与实践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在优化、在发展。务实地工作、积极地思考、理性地反思、高效地推进,一切都在围绕价值导向和价值创造的目标而努力。我们虽不完美,但一直在前行,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实践中寻求与未来发展变化的同步升级。可喜的是,我们不但得到了大量用户的认可与信赖,也赢得了诸多权威专家的关注与肯定,包括顾明远老师给我们的寄语,朱永新教授对我们混合式教学项目的赞赏,汤敏参事对我们动漫微课的肯定,也包括周洪宇委员、顾秉林会长对我们未来的期待,等等,在此一并感谢!未来已来,实践出真知,创新无止境。
非常有幸与清华大学李锋亮教授一起合著本书,从学术研究、教育内在规律与学校诉求、技术赋能与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等不同角度来阐述中国式教育创新与实践的一线做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仅为实践中知行合一的思考片段,疏谬之处在所难免,还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汪建宏
2023年5月于北京
前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