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长期以来,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党的

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公平赋予的新时代内涵。在追求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政策指向下,当前我

国宏观教育公平得到持续改善,但在微观层面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和困难。微观教育

公平作为教育公平践行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还是推动

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研究和探讨微观教育公平问题,不仅直接关

系到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此,本书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基于理论研究,探究微观教育公平理念。通过总结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公平理念,

并对相应问题进行理论提炼,提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微观教育公平理念。通过对理论

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总结,论证出一种具有政策参考价值的、有关基础教育公平理念的

理论架构。因此本书在明确微观教育公平理念的基础上,尝试回答“微观教育公平是什么”

的问题。

(2)基于实证研究,探析微观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已有研究从微观层面的家

庭决策、课堂教学、家校合作、学校制度等方面探究了教育不平等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微

观机制。基于此,本书以家庭、班级、学校三个场域为切入点,从家庭内部教育决策、教

师行为、学校资源分配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教育公平的微观机制,尝试回答“微观教育公平

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的问题。

(3)基于应用研究,探讨微观教育公平的推进策略。教育公平从方向来看,包括教育

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从阶段来看,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因此,本书基于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政府五大主体视角,从微观教育公平的不同维

度提出推进微观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尝试回答“怎样推进微观教育公平”的问题。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分别从教育公平的政策指向、实践趋势及研究转

型三方面介绍了本书研究的背景,强调了研究的意义,提出了研究目的及全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微观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溯源与聚焦,其次从机会

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最后从家庭、学

校及家校合作三方面分析了微观教育公平的机制,为本次开展微观教育公平实证研究提供

Wgjzw.indd 1 

2024/7/1 15:51:42 

II 

微观教育公平实证研究

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第三章是研究设计部分,首先对数据来源和样本信息进行了描述,

其次对本文主要的计量模型进行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本次研究主要变量的测量及主要的控

制变量。第四章基于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的学校选择、班级管理、家长陪读等方面探究

了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微观机制及影响因素。第五章基于调查数据,

从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家校合作、师生与同伴关系等方面探究了教育过程不

公平现象,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微观机制及影响因素。第六章基于调查数据,从学生认知

能力、非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探究了教育结果不公平现象,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微

观机制及影响因素。第七章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从微观教育公平的不同维度分别提出保障

微观教育机会公平、强化微观教育过程公平、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能和促进微观教育结果

公平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2023 年H 省7 市(区、县)的调查数据,围绕微观教育机会公平、过

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结构框架,从学校选择、班级管理、家长陪伴、课堂教学、学生评

价、同伴关系、家校合作等方面实证分析了微观教育公平问题。主要研究发现:①从微观

教育机会公平来看,不同学生在选择学校、参与班级管理与获得家长陪伴方面存在机会差

别,这些差别可以通过文化再生产、资源传递等多种途径转化为学生的微观教育机会优势。

②从微观教育过程公平来看,学校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家校合作、师生与同伴交往过程

中,农村、学习成绩较差、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弱势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③从微观教育结果公平来看,学生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与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存在较明显

的群体差异,学校教学方法、家庭教养方式、家校合作等是影响微观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

因素。上述结论为我们思考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微观教育公平落地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书由华中师范大学钱佳进行整体构思,确定写作思路与内容。参与本书撰写的还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青青(第二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一节),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

究生崔晓楠(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二节)、曹义兰(第五章第三节)、郝以谱(第六章

第三节)。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雷万鹏教授对本书的悉心指导。江汉

大学讲师徐璐、湖北工业大学讲师黄旭中等同门对本书的完成亦有贡献。在写作过程中,

笔者参阅了大量研究论文和著述,在此向作者和出版单位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

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本书出版获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

科类)2024 年度重点种子培育项目(项目编号CCNU24ZZ020)和教育学院“双一流”建

设经费支持。限于作者学识与水平,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钱 佳

2024年2月于武汉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