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丛书序

回想2017 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推出了“名师讲堂码书码课系列”第一本码书。

如今,时间已超过7 年。如果算上李玉平老师、雷斌

老师以及我在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实践

与研究积淀,这个时间则更长。人们常用“七年之痒”

来形容事物新鲜感的逐渐消退,但对于码书开发而言,

不仅没有出现这种感觉,反而随着时间的延展,越来

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进来,创新不断融入其中,使

得码书更加充满生命力。

我们一直坚信,教育智慧广泛存在于一线教师的

教学实践经验中。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的名教师、

名校长、名班主任,都拥有自己的业务专长和难以文

字化、公式化的个性化知识,即所谓的“隐性知识”。

这种知识通常与人结合紧密,以人为载体,难以通过

常规信息工具传播。如果能够挖掘并显性化这些宝贵

的隐性知识,并通过一定的载体分享流通,将极大地

促进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优质均

衡,进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码书”正是我们找

到的有效途径之一。

“码书”是一种富含二维码的书籍,它不仅包含

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还有许多链接到外部资源的二维

丛序书

Xsczw.indd 3 2024/7/22 16:16:04 

IV 

册手育养学科生学小

码。读者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可以观看作者精心

制作的微课程,参与研讨和探究活动,这就是“码课”。

这些微课程以视频形式承载了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对

作者而言,开发“码书”是一个不断反思、整合、凝

练和表达的过程;对读者而言,阅读“码书”则是一

个沉浸式体验、学习和互动的过程。开发和阅读“码书”

都是知识生产的过程,这代表了“互联网+”时代的

新知识观。“码书码课”使我们的丛书超越了传统印

刷品的界限,成了“互联网+”终身学习的产物。

武丽志

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

2024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