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工程信息管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涉及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环节。对海量工程信息的有效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项目参与方的沟通与协作,并最终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国内外已有大量丰富的案例印证了工程信息管理的重要性。上海中心大厦是上海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其建设过程充分展现了国内工程信息管理的先进水平。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承建方,为上海中心大厦建设项目引入了先进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全面数字化管理。该系统涵盖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各方面,包含了项目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模块,旨在通过实时工程信息收集、集中存储、分析和共享,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在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帮助下,上海中心大厦建设项目的管理团队能够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计划,确保项目按时交付。同时,系统还能够帮助管理团队进行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避免了浪费和损失。此外,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还促进了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项目成员通过系统共享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技术资料等信息,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延误和误差。这种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信任。类似地,伦敦希斯罗机场扩建项目也采用了先进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包括了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关键数据,还整合了设计文档、施工图纸、合同文件等大量信息。通过这一系统,诺丁汉建筑集团项目团队成员能够随时获取所需信息,确保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除了建筑工程外,制造工程、科学工程、社会工程也提出了信息管理的需求。尤其是在当下大数据时代,工程项目中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如各式各样的设计图纸、质量检测报告、进度报告等。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格式多样,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由于工程项目往往涉及多个参与方,各方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信息孤岛问题(不同部门或参与方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形成信息孤岛)。这不仅影响了项目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此外,工程项目中涉及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或敏感性,如成本预算、技术方案等。一个有效的工程信息管理方案需要确保这些信息在传递、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或被非法获取。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联邦学习、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也应当随之进行更新。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物联网为工程信息的实时收集和传输提供的感知手段和通信支持,云计算为海量工程信息的集中分析与处理提供的大算力的支撑,联邦学习为信息的隐私保护和互通共享提供的技术保障,区块链为工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的理论依据;工程信息管理人员应当与时俱进,学习、理解并最终运用这些技术提高工程信息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这既是时代推动下的潮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书以现代工程信息管理技术为切入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具体工程信息管理案例,深入剖析为什么要进行工程信息管理、由谁管理、管理哪些内容、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使用的系统与环境。本书共9章,按照“总—分—总”的架构进行知识编排。第1、2章为概括总述部分,概括性介绍工程信息管理的主体、内容和意义,以及系统性介绍工程信息管理的组织结构、活动组成、功能实现等内容,使读者能够从全局的视角率先理解工程信息管理的含义,对全书内容有大致的把握。第3~7章分别从过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利益相关方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伦理与规范几个角度阐述工程信息管理的核心要点。第8、9章总结实际应用中开发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实践案例以及未来管理技术发展趋势。本书以培养读者的理论素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配合真实工程信息应用案例使理论知识讲解清晰易懂,同时在每章的最后提供了相应的思考题,考查并提高读者对章节知识的理解程度。

当前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导致大量工程信息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等,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程效率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使用本书来帮助个人提高工程信息管理的能力,首先,建议读者通过阅读本书的概述部分,理解工程信息管理的核心价值和目的,明确信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读者形成对工程信息管理的整体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其次,建议读者按照本书的章节顺序,逐步学习工程信息管理的知识体系,即从工程信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原理开始,逐步深入过程管理、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利益相关方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伦理与规范等多方面,确保对每方面的知识都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读者既可以通过本书提供的真实工程信息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信息管理策略和方法,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策略和方法应用到自己所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在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尝试运用书中所讲知识,不断积累经验,提升实际工程信息管理的能力。读者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应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和研究成果,了解新兴技术在工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并根据实际需要,更新自己的信息管理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程环境。最后,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读者应依托书后的思考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反思,并通过定期对自己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逐步提升自己的工程信息管理能力。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刘雨桐博士承担了第1~4及第8、9章的撰写工作。她在工程信息管理方面积累的研究背景和教学经验,为本书大部分章节的实践案例与理论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孔令和教授负责整体结构的规划和内容的组织,通过与各章作者密切沟通,确保了全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他还参与了第1章的撰写工作,从宏观的视角对本书的整体基调和内容范畴进行了准确把握。本书第5、6章由汪洋博士撰写,重点探讨通过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信息的融合和安全保护。他的研究背景以及在该领域的实践经验,使得这两章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研究价值。薛广涛教授负责对全书的审阅和指导,他在参与第7、9章撰写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前瞻性的视角分析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与研究趋势,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在此,衷心感谢参与本书撰写的所有作者和支持人员。他们的努力与奉献使得本书的完成成为可能。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对该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