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的内容和篇章结构参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即微观部分。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方便,且由于我国目前已普遍使用,故本书中简化使用“课本”一词特指该版教材,而“教材”或“教科书”一词则泛指所有“西方经济学”教材。读者亦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加以理解。

“西方经济学”是当今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重要课程。教材教辅市场上已有大量的参考书、习题集等教辅材料,那么,编写这样一本“学习手册”有什么价值呢?

本编写组成员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广泛查阅了市场上已有的主要参考书和习题集,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和国外教材相比,我国教材的编写风格强调精练、准确、重点突出,而与知识点相关的背景介绍和评析往往限于篇幅大多只能一笔带过,其他延伸性和扩充性的内容更是完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时和学生接受能力自主选择补充。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也习惯了应试思维,偏好“把书读薄”的过程,而忽略了“把书读薄”之前应先“把书读厚”的过程。与此同时,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在互联网找到包括公开课在内的海量学习资料,但实际上,对于多数本/专科生来说,尚不具备独立查阅资料从而“把书读厚”的能力。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参考书和习题集仍然迎合了学生“把书读薄”的偏好,忽略了“把书读厚”的重要性,遵循应试思维,对教材内容反复“蒸馏”,精要再精要; 习题则以反复练习(学生口中的“刷题”)为目标和特点,并没有起到补充教材、增进理解的作用。用经济学的话讲,这也算是体现了学生阅读参考读物之目的的“显示性偏好”。

作者认为,此种课程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更不适用于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性学习,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的西方经济学知识难免是浅薄的、教条的。

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给学生提供一个“把书读厚”的途径。这种“读厚”应是以课本为中心的,不应该通过纳入过多的高级知识和难题来实现,这就偏离了教辅服务教材学习的初衷。同时,尽力做出权衡,将全书篇幅控制在一个适中的程度,便于携带和翻阅。对于市面上参考书和习题集已反复讲解的内容,本书仅出于保持阅读的通顺和完整的目的,而作最必要的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势必会深入讲解的知识,本书也不再赘述,免有“东施效颦”“班门弄斧”之嫌。对于扩展性的内容,本书则以低年级本/专科生能接受的程度为准,有选择地概括其要点,并不展开分析。总而言之,本书是对教材、课堂教学和课后习题的一个额外补充,供学有余力且对经济学确实抱有兴趣的学生阅读。另外,考虑到本书主要为初学者学习使用的教辅材料,因此为了优化阅读体验,本书中参阅的文献,除了案例及其他少数必要之处,不再一一标明具体出处。

本书每章分为如下若干部分: “本章开学寄语”“本章提纲梳理”“知识图谱和部分概念阐释”“课堂同步练习”“进阶练习”“经济思维和案例课堂”和“知识边界延伸”。

本书的“课堂同步练习”和“进阶练习”多选编、改编自现有参考书。在选用和改编的过程中,不追求多、难、全,而是尽量使“课堂同步练习”对基本知识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进阶练习”对延伸性的概念和结论有一定的展示和提炼。在问题设置上,也给予了充分引导。试图做到: 练习的目的是更好地体会知识内容,而不是强化应试。值得注意的是,不应认为“进阶练习”就比“课堂同步练习”难,将“进阶练习”等同于“难题”,那就丧失了本书编选习题的初衷。

本书由福州大学经贸系与工程经济学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包括龙厚印、白瑜婷、刘秀玲、许娇、余秀艳、沙莉、喻翠玲、蔡乌赶、裴宏等(按姓氏笔画排序),由裴宏负责整理、修订和统稿。感谢王诗桪和张超阅读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下同学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刘依(第一章)、潘东奇(第三章)、梁梦佳(第四章)、许心怡(第六章)、闫婷丽(第八章)。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故难免存在纰漏,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