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产业(industry)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看,产业经济是介于宏观总量与微观个体之间的中观经济,对于研究一国或者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市场机制的功能显现和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行为的差异化倾向,企业经营决策日趋复杂,所产生的经济绩效也越发不确定。为了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和发展了产业经济理论。早期的研究都是在产业组织的框架内,聚焦于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和新现象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产业经济研究的关注点向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布局等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我国对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于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成问题,存在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认为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产业内部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市场关系和竞争策略,与欧美传统比较一致; 二是认为产业经济学不仅是产业组织问题,还应该包括产业与产业之间关系的产业发展问题,涉及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演进和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内容,更加符合以我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研究传统。相应地,目前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产业组织和产业发展两部分。
产业组织理论由两种思想流派的争论长期主导。哈佛大学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强调,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厂商定价和竞争行为,从而带来不同的行业绩效,政府应该制定反垄断政策,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行使有害的策略性行为,形成结构主义的政策主张。芝加哥学派抨击了哈佛学派结构主义过于关注市场结构而忽略了市场绩效的表现,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即使市场处于垄断或不完全竞争状态下,只要政府不实施进入规制,市场也会达到长期竞争均衡状态,主张市场至上的自由主义。可以说,产业组织理论已经形成范畴明确、理论完整、方法成熟的体系。
产业发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产业发展是指一个产业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环境。广义的产业发展则涉及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联、数量结构、空间布局、转型升级、产业安全、产业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产业发展理论更多来自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新兴国家,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迄今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而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产业发展的新问题和新现象,需要研究者们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并将其应用到产业发展实践中来。我们经过十余年的理论研究、教学应用和广泛研讨,编写出这本《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遵循科学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的原则,一方面尽量将国内外产业发展的经典理论和前沿学术成果融会贯通,合理有序地安排到对应章节,另一方面关注产业发展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尤其是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有益实践展现给读者。
本书由五篇共十六章构成,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产业的形成、分类方法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全面学习产业发展理论其他章节奠定基础,其余五篇内容组成如下。
第一篇是产业结构(第二章至第四章)。从数量比例关系的视角,介绍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工具,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基本规律,论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机理,为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篇是产业空间(第五章至第七章)。从地域空间的视角,介绍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分析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发展模式与衡量方法,讨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和中国发展实践,为产业资源的空间配置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及方法论基础。
第三篇是产业升级(第八章至第十章)。从产业升级的视角,介绍产业创新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分析产业融合的动因和经济效应,根据产业生态化的目标与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梳理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
第四篇是全球产业分工与产业安全(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在开放经济的视角下,介绍产业价值链的基本理论和动力机制,围绕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第五篇是产业政策(第十三章至第十六章)。按照产业结构、产业空间、产业升级和产业安全的顺序,分别介绍产业政策的目标、特征和原则,考察每一类产业政策的类型和措施,针对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的实践进行拓展分析。
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郭旭、李明珊、刘小玲、罗艳、付琳、孙款款、田涵之、范世龙、张昂、苏小彤、张竣喃、任俊林、于婷、李浩荣、董艳、伊珺瑶、车天琪、冀浩正、罗茜文。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产业发展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许多理论、方法和实践问题尚在探索之中,书中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孙晓华
于大连理工大学海川楼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