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 书 编 委 会

主 编 秦 印 何小姬

副主编 王娅男 廖 姗

编 委 唐斯娜 黄惠丹 陈华娟 朱 瑜

    刘 娜 姜微微 吴瑜华

前 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要求高等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型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编写团队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创新思维”和“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积累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驱动下的创业,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的内容与定位

在Web 3.0时代,创业思维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技能和素养。《创新创业基础》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纳了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构建了“认知—工具—场景”的三维学习空间。

(1) 认知维度:本教材融合了设计思维、精益创业、资源拼凑、社会创业、公司内部创业等创新创业经典方法论与理论,从而突出批创性思维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

(2) 工具维度:本教材提供了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5WHY分析法、世界咖啡等一系列创新思维工具,用于开拓和创新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了洞察用户需求的众多方法和工具,还提供了问题画布、商业模式画布、精益画布、MVP的构建与测试等一系列商业化的工具,让商业化的过程和解决方案更有迹可循。

(3) 场景维度:本教材扎根中国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分析经典的本土案例和项目实训,呈现了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文化自信驱动等新场景,特别展现中国创业者的坚忍精神、拼搏精神和家国情怀,凸显新场景下商业与社会价值的融合。

《创新创业基础》作为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材,涵盖了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创业过程的环节和关键要素,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基础且实用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框架,帮助学生学会创业者思考和行动背后的逻辑,形成自己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本教材以培养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创业促进事业开拓与人生发展为起点,以创新创业项目式实践的要素过程和逻辑为主线,将创新思维及工具融入创业的全过程。本教材立足介绍创业的要素、过程,传递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因此,不仅仅适合创业者学习,也适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提升创新思维的普通读者研读。

本教材的特色

(1) 全程融入素养教育。本教材以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为基础,将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融入创业团队的组建和创业项目的形成中,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融入创业机会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将商业伦理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贯穿在商业模式中,将法治思想融入创业团队的组建和新企业的创办中,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 立足创新驱动下的创业。创业不是简单的开办一家企业,需要创业者提出新颖、独特的创业想法和解决方案。创新创业教学中,学生的创业想法和解决方案单一、陈旧是痛点,因此,本教材将创新思维贯穿始终,结合具体创业要素详细拆解创新工具,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创新思维和工具开展创业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3) 将项目式贯穿教材始终。本教材以创业项目的开展为主线,依照团队组建—机会识别—产品开发—模式构建—创业计划的逻辑先后顺序进行推进,每章都配有项目的实训安排和课堂的项目体验,便于辅助课堂开展项目实训的体验式教学。

(4) 案例分析与启发。本教材将创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项目实训的开展与创新需要结合案例进行启发,每章配有导入案例,后面配有结合创新方法与工具开展创新创业的案例及深度案例分析,便于学生开展课堂案例讨论,也便于启发学生基于案例进行创新性的项目实训思考。

(5) 配套教学资源丰富。本教材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体验式教学指南、练习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拓展阅读等教学资源,读者可扫下列二维码或者书中二维码获取学习。

本教材由秦印、何小姬任主编,王娅男、廖姗任副主编,参与编写的还有唐斯娜、黄惠丹、陈华娟、朱瑜、刘娜、姜微微、吴瑜华等人。其中,第1章由陈华娟、何小姬编写,第2章由秦印、黄惠丹编写,第3章、第6章由王娅男编写,第4章由秦印、唐斯娜编写,第5章、第9章由秦印编写, 第7章由廖姗编写,第8章由何小姬编写。本教材由秦印、何小姬统筹策划, 由秦印、何小姬、王娅男、朱瑜最后统稿。

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培训机构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较为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材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

编 者

2025年4月